让更多清洁热源保障居民温暖过冬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12-08 12:25:28 浏览()次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替代了当地原有的12个燃煤锅炉房;津安热电太阳能供热项目预计全年减少使用82吨标煤,折合减少二氧化碳213吨;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地热供暖已走入当地部分居民家中……在一些地方,新能源供暖项目不仅节能降碳效果明显,更为后续推广积累了经验。

进入冬季,居民取暖是北方地区的刚需,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城镇采暖热源主要来自热电联产和各类燃煤、燃气锅炉生产的热力,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对清洁排放也带来不小的压力。一方面,这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另一方面,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领下,供热模式的低碳转型也成为不可逆的现实需要。

能源结构调整,在供暖领域同样势在必行;节能降碳,也是各地推出新能源供暖的主要目的。减排降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具体怎么做、抓手怎么设、效果如何保障等问题,考验着地方有关部门和供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实践智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热源的低碳转型、供暖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地寻找、利用绿色热源,另一方面需要确保安全、兼顾经济;一方面要重视顶层规划,在新增建筑面积的同时,同步考虑到低碳供热方案,另一方面在现有供热链条升级改造中,对有绿色替代方案的,要稳妥推进热源改造,统筹推进热源低碳转型。

必须承认,成本问题是新能源供暖推广必须跨过的门槛。在需求端,价格问题直接关系到每户居民的“钱袋子”,是否经济实惠无疑是老百姓的首先关切。在供给端,稳定盈利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和不断的技术攻关,将为新能源供暖的后续推广保驾护航。辽宁红沿河镇采用核能供暖后,取暖价格仍是25元/平方米;天津地热供暖区域仍执行全市统一的集中供热价格……总体而言,供暖价格大多维持不变,没给居民账单增加开支。从供热企业的角度,以天津津安热电太阳能供热项目的实践为例,以20年计算太阳能板使用寿命,前10年可收回成本,后10年不再投入新成本。这也意味着,这样的模式有望在学校、医院、工业园区等楼顶面积大、可充分利用光照的地方继续推广。也要看到,一些技术短板也亟待补齐,比如太阳能供热系统续航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保证大型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对大数据机房余热实现科学回收等。现有的技术难点也恰恰可望成为未来的拓展空间。

经验积累与项目示范更是现有新能源供热项目的价值延伸。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一个个新能源供热项目的实施,不断积累安全可靠运行经验,为后续项目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天津,截至2019-2020采暖期,利用地热能的供暖面积已达3405万平方米,这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就显示,全国有300多个大中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这也意味着,新能源供暖项目推广中,新能源丰富地区具备基础,也有望成为“近水楼台”。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清洁取暖、新能源供热将步入千家万户,在保障居民温暖过冬的同时,也促进了节能降碳,守护了清洁美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