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应从提高公众的幸福感做起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3-13 15:04:18 浏览()次

鼓励生育再次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之一,多位代表委员带来了生育相关的提案、议案。

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数据比2021年末减少了85万人。我国出生人口数十年来首次降到1000万以下,这也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当前,我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结构困境,如何鼓励生育无疑成为急需破解的必答题。

此次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五花八门。有的建议将辅助生殖医疗全面纳入社保;有的建议放开生育的结婚限制,未婚女性有权生育;有的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从男满22岁、女满20岁调整为不得早于18周岁。

在笔者看来,这些举措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会部分程度上提升特定人群的生育意愿。但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因为这些举措只是解除了部分对生育的限制,而没有调动人们生育的内驱力。

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们选择生与不生?多项研究表明,幸福感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幸福感与居民的生育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随着育龄期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生育意愿能够随之提升。幸福感对城镇和相对年轻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一研究结论并不难理解,对于生育主力80、90后来说,生儿育女并不是他们生存下去的依靠,他们有了更多的生育选择权。所以,从根源上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就要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做起。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收入、家庭关系、性格特征关系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高人们幸福感无从着手。我们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发力,提高人们当下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的信心。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人们生儿育女的底气。良好的经济基础不是短期内的一夜暴富,而是可持续性的增长。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就要始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真正让人们看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强人们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良好的社会保障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发力的同时,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也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担忧已经影响了年轻人的生育选择。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能够消除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加快城市绿地和郊野公园建设,让市民有更多休闲游憩、释放压力的空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

当前,消费主义勾起了人们无法遏制的物欲,助长人们盲目攀比的心态,带给人们难以抑制的焦虑,让人们形成了“自己都养不活,何谈养下一代”的误解。建立绿色低碳消费文化观、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和经济压力,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缓解人们的养育焦虑。

总之,生育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只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有更多人放下担忧,体验到孕育生命的魅力、亲子时光的乐趣。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