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一居民投诉附近餐饮商户油烟噪声扰民。执法人员检测发现排放确已达标,但居民仍强烈不满。执法人员进一步排查发现,排烟管道老旧松动会产生振动噪声,且排放口距居民楼仅20米,已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经沟通协调,餐饮店更新了净化设备与风机,改造后油烟排放浓度下降了60%,噪声明显降低,最终获得群众的认可。
这一案例折射出当前生态环境执法中日益常见的“达标之困”。排污主体在噪声、废气排放等方面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但仍对周边群众生活造成干扰,如交通噪声、商业空调噪声、餐饮油烟、工业集中区排放等。即使单项达标,在多源叠加、不利气象等情况下,依然可能引发投诉。
破解“达标之困”,关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际成效与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要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要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以“群众满意才是最终目标”为工作导向,推动执法工作从“管违法”向“解难题”转变。
首先,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推动污染治理从“合规”走向“合需”。执法过程中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加强对排污主体的帮扶指导,统筹兼顾企业发展与群众权益,努力寻求各方可接受的“最优解”。同时,也要依法坚决制止恶意投诉和不合理要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其次,要全面提升执法人员“解难题”的能力。重点加强其在宣传引导、帮扶指导和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宣传上,应能向企业清晰阐释“达标不等于无扰”的现实原因,引导企业自觉加强污染防治、履行主体责任。帮扶上,要能够指导企业精准溯源、制定整改方案,协助解决资金、审批、安全等实际困难。沟通上,需有效稳定群众情绪、化解企业顾虑,防止矛盾激化。
最后,要建立健全“解难题”的体制机制。将破解“达标之困”纳入年度执法重点,与执法大练兵等活动有机结合,明确目标、举措和保障措施。建立多部门联席工作机制,定期研判形势、明确职责、协同推进。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链条工作模式。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应从源头加强防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严格落实分区管控、优化产业布局等,最大限度从根源上减少产生“达标之困”的可能。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