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静音人造草坪,让恼人的空调外机滴水声消失;一套“定向音响”系统,使广场舞音乐不再扰民;一张噪声“数字地图”,令隐形声源清晰呈现……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与治理升级,推进“宁静街区建设”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被列为2025年朝阳区政府年度重点任务,并在麦子店街道率先开展试点。
精准溯源,绘制噪声“数字地图”
噪声污染与其他污染不同,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为治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声源分散、瞬时性强、取证困难,传统治理手段往往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朝阳区依托2023年—2024年度“接诉即办”机制接收的噪声类投诉信息,系统梳理高频问题和重点区域,明确治理的重点方向。
在麦子店街道,12台噪声自动监测设备构建起全区首个噪声监测网络。这些设备能够实时捕捉并自动记录各类声景,通过声纹识别技术精准区分噪声类型。“我们首次绘制了区域噪声‘数字地图’,能够直观展示噪声的时空分布特征。”技术人员介绍,这一系统已成功识别出广场舞、装修施工、交通噪声等主要噪声源及其高发时段,为精准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综合治理,“微改造”破解“大问题”
在治理过程中,朝阳区采取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降噪措施。
针对夏季空调外机滴水这一高频噪声源,朝阳区创新采用静音人造草坪进行铺设。“一块小小的草坪,既能吸收落水噪声,又美化了社区环境,成本低、效果好。”麦子店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类似的“微改造”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为雨水箅子加装橡胶垫圈,减少车辆碾压时的碰撞声;优化垃圾清运时间,为清运车辆铺设静音软垫;设置装修材料运输专用通道,划定临时堆放区。这些投入小、见效快的措施,切实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困扰。
在郡王府广场,朝阳区试点引入了“定向音响”系统,该系统可将声音传播范围严格控制于指定区域内。“以往广场舞音乐声远传数百米,现在通过技术手段,显著降低了对周边居民的干扰。”项目技术负责人表示。这种精准化、智慧化的声景管理方式,为公共空间噪声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科技赋能,打破“各自为战”格局
朝阳区创新性地将噪声治理与大气、油烟等生态环境管理相结合,构建“静净有条”的综合治理模式。全区32个重点工地的噪声监控全面接入生态大脑平台,实现与扬尘监测数据的联动;在餐饮聚集区同步监测噪声与油烟,探索经营行为与噪声排放的关联机制。此外,在朝阳公园试点建设声纹智能识别系统,监测生物声景、地理声景与人造声景,推动噪声治理与生态多样性保护相结合。
这种多污染协同治理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治理中各自为战的局面,提升了整体治理效能。
“噪声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模式的创新。”朝阳区生态环境局陈龙表示,通过制定“宁静公约”,组建“向宁致静”志愿服务队伍,噪声治理正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共治。“我们与周边商户签订《宁静共建承诺书》,明确噪声防控的主体责任。”治理重心的下移与拓展,使噪声治理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
“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现代都市同样能够实现闹静相宜的和谐共生。”陈龙介绍,目前,朝阳区正在编制《宁静小区创建指南》,计划将麦子店街道的试点经验向全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