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市长范兆森主持召开市政府第89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太原市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不仅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噪声污染防治确立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表”,将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城市的繁华律动中,觅得一方宁静。
从“蓝图”到“实景”:精准分类与系统治理并重
会议明确指出,将《方案》的“蓝图”转化为市民可感的“实景”是当前的核心目标。为此,太原市将实施双轮驱动的治理策略。
一方面,锚定精准管控,严格执行五类声环境功能区划。太原市将对不同功能区实施差异化的噪声限值管理。对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为主的1类区,将采取“硬核”保护措施,坚决守住安静底线,保障市民休憩与学习的核心权益。对于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的3类区和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内的4类区,则将明确管控边界,严格限制4类区无序扩张,防止工业与交通噪声向生活区域渗透,形成清晰的“动静分离”城市格局。
另一方面,聚焦系统治理,向四类重点噪声源发起总攻。针对工业噪声,严抓源头防控,严禁在敏感区域新建高噪声项目,并推动现有企业进行降噪改造。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建筑施工噪声,将严格夜间施工许可管理,对违规夜间作业“零容忍”。针对交通噪声,将从设施建设和管理入手,加快重点路段声屏障建设和“禁鸣区”的科学划分,优化限行管控措施。针对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噪声,将强化对商业促销、装修施工等行为的规范引导,让扰民声少一些,宁静感多一些。
筑牢机制“支撑”:确保区划管理动态精准
为确保《方案》的执行有力、长效且无漏洞,太原市将着力构建一套坚实的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为避免区划与城市发展脱节,《方案》原则上将每5年根据城市建设的进展和用地性质的变更进行一次系统性评估与调整,确保声环境管理始终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其次,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太原市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织密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对噪声污染的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超标情况,系统将立即预警,相关部门可据此快速响应、精准处置,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现。
最后,压实各方责任链条。会议明确,将由市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抓总,根据新区划及时调整优化噪声监测点位,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反映城市现状,并统筹协调全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住建、交通运输、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需分领域担责,协同联动。各县(区)政府则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严密工作格局,杜绝责任“空转”。
推动社会“共治”:让宁静城市凝聚全民合力
一座宁静的城市,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守护。范兆森强调,要让《方案》的实施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必须推动形成社会共治的浓厚氛围。
太原市将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通过政府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将区划范围、标准要求向公众讲清楚、说明白,让群众知晓“自己的宁静权益有哪些”,让企业明确“噪声管控的底线在哪里”。
同时,将畅通噪声污染举报渠道,鼓励全民参与监督,主动抵制各类噪声污染行为,最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群众参与”的良性共治生态。
太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方案》的审议通过,标志着太原的城市治理迈入了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品质、更富人文关怀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