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以生态立市书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1-28 11:01:39 浏览()次

讨赖河的水在风中泛起碧波,关城在“雄关蓝”的映照下巍然矗立,沃野在生态优先的守护中焕发新生……五年来,甘肃省嘉峪关市坚持“生态立市”,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优”在碧水蓝天净土

嘉峪关市生态环境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铁腕治污攻坚行动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围绕污染治理重点任务,着力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交上了一份天蓝地净的“生态答卷”——

向蓝天要“颜值”。“十四五”以来,嘉峪关市统筹“人防+技防”,依托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精准监管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四类污染源。通过强化机动车尾气监管、规范煤炭市场、落实扬尘治理“六个百分之百”、完善污染天气应对方案等一系列举措,系统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大气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向碧水要“活力”。坚持“四水四定”,加大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园林绿化节水改造力度。在保障饮用水安全、监管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的同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实施市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工程,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污水达标处理、设施有效利用。加强美丽河湖建设,讨赖河嘉峪关段成为全省首个通过验收的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向净土要“安全”。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健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100%,实现全市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全市无受污染耕地。完成15块用地性质变更为“一住两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牢牢守住了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安”于万物和谐共生

漫步今日的嘉峪关,人们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城市的活力,更有日益坚实的生态屏障。

通过印发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统一建设大气、水、土壤等重点污染源及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为当地发展划定了清晰的“绿色标尺”。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张覆盖大气、水、土壤及辐射环境的高精度监测网络。与此同时,“林长制”的全面推行,让每一片林草都有了专属的守护者。从扎实推进防沙治沙、退化林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到建立清晰的林权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一系列扎实举措不仅持续巩固着绿化成果,更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让生态安全屏障愈加牢固。“十四五”以来,嘉峪关市完成新城镇野麻湾村森林植被恢复人工造林项目5606.5亩,种植各类苗木38.07万株,完成退化林修复4000亩,补植各类苗木2.75万株,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5.4796万亩,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35.09万株。

嘉峪关市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步编制了《嘉峪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坚持按年度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召开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题培训,积极推进野生动物巡护和疫源疫病监测、候鸟迁徙“护飞行动”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清风行动”,进一步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重要基础。科技手段也为保护工作安上了“智慧之眼”,在南湖候鸟迁徙地布设红外相机跟踪监测,密切关注候鸟种群、数量、迁徙动态等信息,大力推动野生动植物普查,全面开展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和保护等级调查,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兴”在绿色田园乡居

走进文殊镇塔湾村,干净整洁的农宅错落有致,平整的农田向远方延伸。几位村民正在高标准农田里查看灌溉情况。“现在水清了,田地肥了,连候鸟都成了我们这儿的常客。”村民崔先生笑着说。这个今年荣获“全国文明村”的村庄,正是嘉峪关以生态优先理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

“十四五”以来,嘉峪关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动下,清洁能源设施与乡村风貌有机共生,绿色动能悄然激活田园脉络。围绕“新城镇建设现代化农业强镇”“文殊镇打造农旅融合特色镇”“峪泉镇建设关城文旅小镇”发展定位,加快打造“1+2+N”全域城市化载体。

乡村建设更注重“肌理修复”。嘉峪关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全面提升村容村貌。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塔湾村和横沟村创建省级和美乡村。

在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中,嘉峪关市严守耕地红线,以“平田整地+高效节水+水肥一体”模式升级高标准农田18977亩。同步推进的农膜回收与“百日攻坚”专项检查,让白色污染变身循环资源。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持续扩大,助力乡村生态经济发展,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下一步,嘉峪关市将坚持系统思维,持续擦亮蓝天底色,润泽一方碧水,厚植净土根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