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科普同频,构建生态环境科普生态圈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1-27 00:24:54 浏览()次

“科研资源,有助于构建专业严谨的课程体系。”近日,2025年生态环境科技传播与普及转化研讨会气候传播与双碳科技成果普及转化分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董汉文介绍团队构建的“科研团队+中学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将地质探测、碳循环等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合中学生的科学课程。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文明建设迈向纵深,如何将前沿、抽象、复杂的“双碳”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参与的科学认知,成为科技传播的重要命题。

从实验室走向学校课堂的科普传播

“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基于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会上,董汉文分享了在中学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成果《碳如何影响地球》科学研究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自实施以来,项目已开展10次专题课程,涵盖虎峪峡谷实地采样、显微镜下岩石薄片观察、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等内容,并形成《地质碳循环》课程体系与可复制的教学资源包。

董汉文既是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科学家,也是拥有百万粉丝的微博科普博主“毒董地质”。“中学科普教育仍然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深度不够、探索精神缺失、科普知识架构不成体系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科普参与主体单一、科普内容和形式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薄弱、科普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董汉文说。

“通过组织高校专家团队走进中学,开展科普讲座,开设高中先修通识课程,为高中生搭建一个近距离接触科研的平台,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大学专业的学习热情,形成高校—中学科普接力闭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江晓东说。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意义重大。高校丰富的教研设施和师资力量,为科普研学提供了良好基础,高校已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力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李蓓蓓说。

“研学课堂可以让抽象的气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行动体验。”李蓓蓓结合气候变化教育和研学的探索,分享了在高校举办科学营、创作科普微视频等具体实践案例,并提出了科普资源融合应用和转化方面的思考,“‘双碳+研学’既能搭建‘认知—认同—行动’的完整链路,也能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素养与全球视野。利用高校专家和大学校园,带动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将成为推动‘双碳’科普落地的重要力量。”

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传播格局

“尽管超过97%的受访公众支持‘双碳’目标,但实际行动水平仍偏低,症结在于‘不了解为何要做、不知能改变什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戴佳,引用《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与可持续传播: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研究报告说。

“当前气候传播中,宏观的升温数据和遥远的冰川退缩难以触及公众的日常经验,导致气候议题难以在大众层面产生共鸣,同时气候议题缺乏与公众情感的连接,难以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使得气候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来自“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科普团队的张丽娜分享了西藏生态案例在气候传播中的实践,“跨区域传播中,语言也会成为重要的障碍,尤其是对于多民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地区,缺乏适配藏汉语境的传播载体,限制了气候信息的有效传播。”

张丽娜团队长期扎根青藏高原,以藏羚羊迁徙、黑颈鹤越冬、色林错湖泊扩张等真实生态变化为切入点,构建“科学脊梁—故事血肉—认知接口”三维传播框架。通过4K纪录片、口述史与观测数据融合,将西藏气候变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叙事。团队还将藏族传统生态观融入传播,联合格萨尔传承人在赛马节植入环保训诫,实现文化认同与科学传播的双向赋能。

“我们设置了8个野外观测点,积累了藏羚羊产仔变化、黑颈鹤筑巢位置、色林错湖泊的变迁数据等一手资料,同时与科学家合作,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张丽娜说。

在介绍专业科研力量做好社会科普时,江晓东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了‘专业引领+实践驱动+社会联动’的科普体系,通过‘专业+科普’深度融合、‘实践+教育’场景化体验、‘校地+社会’协同联动,将学院在气象、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扩大科普辐射范围。”

专家普遍认为,实现“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社会认知的深层变革。唯有构建“科研—传播—教育—行动”全链条体系,唤醒公众的生态文明自觉,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推动绿色发展的社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