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信都区综合治理矿山,“如今黑鹳等都成了‘常客’”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1-15 00:03:28 浏览()次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皇寺镇一片曾因无序开采而伤痕累累的石灰岩矿区,如今重披“绿装”。

碧水飞流成瀑、松柏掩映成屏、格桑花漫山遍野……这是记者近日随“燕赵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太行山,在邢台市胜合华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合华公司)德胜矿山公园见到的景象。

近年来,邢台市信都区通过整合小散矿山,实施石灰岩矿区治理修复项目,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37处,治理面积5900余亩,新增绿化3650亩。修复后的矿山,串联周边文旅资源,拓宽了百姓就业增收渠道,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边开采边治理,矿山由白转绿

“这一带山场属于石灰岩地貌,历史上因为无序开采、分散经营而满目疮痍,成为白茬矿山。裸露的白色岩石,刮风时扬尘,下雨时成泥。”胜合华公司总经理万明华介绍,这些白茬矿山不仅破坏环境,造成污染,还存在边坡崩塌的安全隐患。

面对严峻生态问题,胜合华公司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创新构建“开采—治理—修复”压茬推进的治理模式,将矿山修复与生态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系统化治理模式。

图为胜合华公司总经理万明华介绍利用客土喷播法进行边坡治理。

在开采阶段,全面推行台阶式开采方式,为后续边坡治理和生态修复创造稳定、安全的地形条件。在治理阶段,优先治理边坡稳定性,确保地质安全,防止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采用多项植被恢复技术,逐步恢复矿区植被覆盖,重建土壤和生态系统。在修复阶段,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融合,提升综合价值,精心打造集高山瀑布、休闲凉亭、锦鲤池、荷花观赏池、夕照廊等景点于一体的矿山公园,将曾经的矿区转变为可供公众休闲、观光、体验的生态空间。

目前,累计修复治理裸露矿山220余亩,种植白皮松、刺槐等乔木10.3万余棵,藤蔓植物7.6万余株,铺设草坪3万余平方米,彻底扭转了“裸岩遍布”的面貌。

植被恢复了,曾经逃离这里的野生动物重新回到了这片家园。

“前几天我在荷花池边拍到了苍鹭。”万明华向记者展示自己拍到的照片,“如今七彩山鸡、黑鹳等都成了矿山公园的‘常客’”。

矿旅融合发展,效益由绿生金

“这是我们采用客土喷播技术进行修复的现场。覆土后喷播草籽,最快半月即可见绿。”万明华掀开矿山边坡防护网,2厘米高的格桑花和苜蓿草已初现绿意。

“针对矿区土壤、水资源失衡问题,我们研发应用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技术和措施。比如,对坡度50°以上陡峭裸岩,采用钻孔客土复绿技术,凿岩填土植入苗木,配套滴灌系统;对砂石为主的软基边坡,应用土工膜覆盖营养钵苗造林技术,固定边坡并防止漏肥漏水。”胜合华公司技术矿长吕立志介绍,通过系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他们让“乔—灌—草—藤”立体植被体系重现,平均栽植成活率达到95%,并依托雨水回收系统构建循环瀑布景观,实现了水土保持与景观营造双赢。

2025年10月24日,此矿山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从“因矿而生”到“因矿重生”,德胜矿山公园不仅还上了生态“历史欠账”,还重塑了区域发展生态本底,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双赢。

矿山生态修复中直接带动苗木产业发展,目前,当地年培育修复专用苗木10万株以上,年产值超500万元。新增绿化养护等工作岗位200余个,满足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月均增收1500元左右。

随着德胜矿山公园的建成,并与附近的玉泉禅寺、八仙葫芦园等景点串联成文旅集群,游客纷至沓来,当地农产品价值也实现了提升,养殖户实现了增收增效。

将曾经的“环境负资产”转化为“优质生态资本”,信都区矿山修复,正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带动—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书写“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