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海省东北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坐拥祁连山、青海湖两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依托“一湖两区三河”的独特区位优势,成为青海省重要生态屏障、关键水源涵养地及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关键节点。这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交融共生,守护其生态环境对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近年来,海北州将生态项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引擎”,在项目谋划、实施、管理全链条持续发力,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路径,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贡献了“海北力量”。
锚定战略谋项目,科学布局筑根基
海北州始终紧扣国家及省级生态战略导向,同时深度结合本地生态资源禀赋与环境短板,以科学思维推进生态项目顶层设计,确保生态保护工作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在对接国家战略层面,海北州主动深入研究政策走向,精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祁连山南麓生态修复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积极争取将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祁连山南麓生态修复等重点任务纳入国家和省级生态项目库,让本地生态保护工作全面融入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实现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在立足本土实际层面,海北州全面开展生态本底调查,邀请省内外生态领域专家团队深度参与,对区域内水、土壤、大气等重要生态要素进行全方位勘察与系统评估,精准识别生态问题,为项目谋划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从源头上确保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精准实施破难点,立体治理见实效
海北州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围绕水、土壤、大气、农村环境等重点领域精准布局,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治理体系,逐一破解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生态项目落地见效。
“十四五”以来,海北州累计实施生态环境项目33个,总投资达13.56亿元,其中包括28个中央及省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与5个其他资金项目,一系列项目的落地,为区域生态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海北州根据湟水河、布哈河、大通河等流域的生态现状,针对性实施河岸带保护修复及污染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生态缓冲带49.05公顷、湿地125.644公顷,恢复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河道临近生态退化区域约361.32公顷,修复冲刷、损害严重的河岸线生态修复64.276千米,建设水源涵养区57.407公顷,并在临近农田、村庄的河段实施面源阻隔缓冲带4.112千米。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项目打破了传统“大开挖”“大堆砌”的治理模式,率先引入“轻干预、浅介入”的“微创”修复理念,让自然成为生态修复的“主角”,不仅推动沿岸裸露地表重新复绿,恢复了河岸天然湿地功能与水源涵养能力,更有效防止河流沿岸水土流失,减少垃圾及畜禽粪便入河量,使河流水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在各流域重新绽放。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海北州以“精准治污+绿色修复管控”理念为指导,采用“多源治理+途径削减+监控自然衰减”的技术模式,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治理,修复面积约53333平方米,大幅降低了周边土壤、地表水等环境污染风险。项目在生态环境部组织召开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终期综合评估会(第五次)上获评“优秀”。
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海北州聚焦历史遗留废渣场地、矿山开采区等重点区域,谋划实施污染管控与修复项目。其中,青海省海北化工厂厂区外渣场土壤和地下水管控项目,创新采用“垂向阻隔+平面阻隔”工艺,解决了区域铬污染问题,不仅大幅改善区域及湟水河、东大滩水库沿岸的生态环境,更切实保障了土壤环境安全,为当地群众健康筑牢“防护墙”。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海北州围绕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工业污染源治理、机动车尾气管控等重点方向,布局超低排放改造、移动源监测执法能力建设等项目。以海北州大气污染精准管控咨询服务项目为例,项目构建起“日巡+夜查+回头查”的立体监管网络,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的全时段、全方位监控,为区域空气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流程管理强保障,生态效益稳提升
生态项目要实现“建得好、管得好、长受益”,全流程管理是核心保障。为确保生态项目发挥最大生态效益,海北州构建了覆盖项目立项、实施、验收、运维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以严格监管守护生态成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海北州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工程材料、施工工艺、建设标准等进行全程监督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将安全生产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现场检查,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为项目顺利推进与长期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系列生态项目的落地见效,推动海北州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湟水河、布哈河等河流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空气质量大幅提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79.2%上升至2023年的97.6%,“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海北常态;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庄保持干净整洁,生活污水和垃圾实现有效处理,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不仅改善了农牧民生活环境,更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深化保护再出发,谱写绿色新篇章
尽管海北州生态环境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面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敏感性的特点,生态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未来,海北州将继续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下一步,海北州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优化生态项目谋划,聚焦流域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项目,进一步织密生态保护网络;二是探索“智慧监管”模式,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态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与精准度;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促进区域发展的“金山银山”,奋力谱写海北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