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其中,围绕能源保供,气象服务能源产—供—储—销全链条,支撑2000多个新能源场站利用风、光资源精准发电调度。围绕新质生产力保稳,开发巨灾保险、天气衍生品、气候投融资等绿色和普惠的金融气象服务产品,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气象数据要素×’行动,有力支撑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多个行业领域。”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在10月11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十四五”期间,我国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构建了气象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不断深入,“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
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9月27日,我国发射了风云三号H星,搭载了9台有效载荷,新研制的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在全球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温室气体柱浓度监测,进一步拓展了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获取能力,可为全球气候监测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效支撑。
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介绍说,我国已经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为支柱,以地面气象站、气象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等为重要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例如,在支撑生态良好方面,气象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在助力城市运行,赋能城市治理方面,建立了针对保障大城市运行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构建了面向城市生命线、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旅游康养、生态环境等行业领域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
据介绍,目前全国已建成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38.1%;建成327个温室气体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0倍;建成9个大气本底站和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在南极大陆建成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同时,国省两级气象部门与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共建共享4.5万个水文、水利、水务监测站,1.6万个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站,以及1万余个农业、能源电力、国土测绘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