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保障、产业融合、人才引育三个维度入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04 10:44:45 浏览()次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新时代做好我国“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不断拓展。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从外在环境美到内外兼修质的飞跃,更蕴含着对乡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的深层次追求。这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

综观当前各地和美乡村建设,虽然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村民增收致富、青年返乡创业、村庄品质提升等内涵式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也要兼顾乡村价值重构、治理效能升级、农民主体性激活。因此,笔者认为,和美乡村建设应坚持以“千万工程”方法论为指导,从民生保障、产业融合、人才引育三个维度入手,实现和美乡村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局部美”到“全域美”的跨越发展。

聚焦系统治理,筑牢和美乡村之基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具有多维特征:在物质层面体现为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在文化层面表现为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传统文脉的延续性;在社会层面则要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这种复合型需求倒逼和美乡村建设必须超越简单的生态环境整治,转向系统性、整体性的品质提升。

地方政府应在发挥好引领作用的同时,积极携手银行、企业、承包商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地方政府应扮演平台搭建者的角色,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公众参与,吸引资金和项目助力村庄建设,同时激发村民主体积极性,共同促进项目落地,进一步增强村庄资本活力,保障民生权利。

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要让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深入研究乡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此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要具备预见性,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挖掘特色产业资源,铸就和美乡村之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特色产业资源的开发,正在重塑乡村发展的底层逻辑,为传统农耕文明注入现代活力。

一要深入挖掘乡村资源潜力,培育特色产业。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是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很多乡村致力于农文旅融合,但大多忽略了文化的灵魂特性,偏向打造农旅融合景观,导致村庄建设出现“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游客审美疲劳,从而影响集体经济创收和村民增收致富。因此,应整合村庄内部的文化资源,将其作为村庄核心竞争力,结合市场需求和村民意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二要加强产业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乡村产业多元化不仅是单一产业的发展,更是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应积极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例如,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促进农产品增值和村民增收。

三要拓宽转化渠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核心,也是乡村“美丽风景”转向“美丽经济”的关键。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生态资源进行系统性价值重构,通过多层次机制创新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一方面,要注重生态产品价值识别,运用精准手段进行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估,健全评估机制,确保“绿水青山”真正具有“商品价值”,为后续的转化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持续效应,注重“金山银山”对于“绿水青山”的反哺效益,确保产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健全青年引育机制,凝聚和美乡村建设之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青年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但近年来,青年人才流动呈现明显“城市化”特征,大量优质青年持续外流,乡村引才困境亟须破解。

一要畅通人才交流渠道,实现引才精准化。聚焦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柔性引才”“靶向引才”机制,通过项目联合攻关、技术股权合作、智库顾问咨询等方式,重点引进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紧缺领域专业人才,鼓励“周末工程师”“流动博士”等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同步完善在外青年人才信息库,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重点吸引涉农院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回归。

二要建立“政策保障+服务护航+情感认同”的立体留才机制。聚焦乡村青年人才安置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关键小事”,完善各类服务保障,不断增强人才价值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三要创新使用评价机制,实现用才科学化。建立“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动态配置体系,打破单一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创新能力、绩效产出、社会贡献等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让青年人才在乡村有奔头、有干头、有甜头。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