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以“守护绿水青山,绘就生态画卷”为主题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4年前误入黑龙江省密山市村落的东北虎“完达山一号”,8月14日现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
8月14日拍摄的“完达山一号”影像
2021年4月,一只3岁的雄性野生东北虎误入黑龙江省密山市的村落。经过现场救护和精心照料,被成功放归大自然。因为是在完达山麓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完达山一号”。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吴殿峰说,作为我国首例救助放归的野生东北虎,自2021年5月放归后,“完达山一号”在野外的生活范围非常广泛,跨越了黑龙江、吉林两省甚至俄罗斯部分区域。
2025年8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传来消息,“完达山一号”在此区域持续稳定活动,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远红外相机、天地空监测系统、日常巡护获得信息,并在多处点位采集东北虎实体影像、粪便、被捕食梅花鹿残骸,经过东北虎花纹图像对比、粪便化验分析、足迹测量等工作,确认为东北虎“完达山一号”。吴殿峰表示,目前“完达山一号”健康状况良好,非常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
近年来,黑龙江省物种保护成效显著。来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监测数据显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已分别增至70只、80只,幼崽繁殖成功率提升20%,原麝、斑羚等其他珍稀野生动物也在园区内繁衍生息。
发布会上,吴殿峰展示了一张照片。画面中,大雪纷纷扬扬,3只憨态可掬的东北豹幼崽在雪地上悠然漫步,它们的母亲紧紧跟在后面,时刻守护着幼崽的安全。照片是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辖区内拍摄的,这温馨场景不仅展现了东北豹种群在该区域的繁衍活力,也彰显出东宁乃至黑龙江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显著成绩。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亮点纷呈,洪河保护区东方白鹳人工巢招引项目成功孵化幼鸟2800只,占全球种群的25%。黑龙江省还建成了植物园、救护繁育基地及种质资源库,保存东北红豆杉等珍稀物种584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5000余份,筑牢物种延续“基因库”。黑龙江省还启动小兴安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野外调查预计在今年9月开始,到2026年10月结束,将形成小兴安岭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报告、物种名录及数据库,提出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建议。
此外,黑龙江省切实守好生态本底、生态价值,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数量71个,两者的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
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中,黑龙江省评价结果为“变好”的县域占比达3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7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6个“明显变好”的县域中,黑龙江省占了5个,分别是延寿县、孙吴县、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和绥棱县,充分体现了黑龙江省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的成效。
在国际合作方面,依托中俄界江生态廊道,已建立三江、洪河、兴凯湖、八岔岛4个国家级跨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27.8万公顷,构成东北亚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节点。数据显示,2024年跨界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的繁殖成功率超过90%,丹顶鹤的繁殖成功率超过75%。
编辑: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