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生态观念、生态环境意识与绿色发展能力,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与质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勇于担当生态环保责任青年一代的重要使命。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笔者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在价值引领层面,要让学生深刻认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内在逻辑;在责任培育层面,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中。
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应构建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思政课中专题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制度设计与价值理念,在理工科专业中融入绿色技术、循环经济、生态修复等前沿知识,在文科专业中探讨生态伦理、环境政策、绿色消费等社会议题。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思维,理解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应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用生动的案例作为教材,让学生在具象化的实践中理解绿色发展的价值,以提升教育实效。在案例选择上,应聚焦能直观展现“绿色转型带来发展质变”的现实样本,帮助学生打破“保护与发展对立”的认知误区。比如,可以通过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的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实践,让学生直观看到绿色转型并不是产业的萎缩,而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发展与保护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高校还可以联动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绿色工厂、生态园区,实地观察污染治理技术的运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社团活动、生态调研项目、生态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增强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天津农学院以“保护母亲河”行动为主线,成立校级“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围绕水环境治理,持续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开展节水科普、河流巡护等活动150余场,参与学生人数达8000余人次;以“秸秆综合利用和大气污染防治”为主题建立学生环境宣传志愿服务队,与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开展合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讲活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效,要体现在学生服务绿色产业发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能力上。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将绿色理念转化为行动能力。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