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从“紧贴、紧盯、紧扣”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探索创新执法方式,不断推进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见行见效。
紧贴法治需求,创新普法宣传。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紧贴企业需求,创新普法形式,推动普法宣传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开展“讲师式”普法。围绕生态环境执法领域常用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选拔22名执法业务骨干组成生态环境专业普法讲师团,精心设计29个普法宣传方向,精准开展7期专题培训,通过讲师面对面授课的方式,把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二是开展“联动式”普法。针对石油化工、钢铁水泥、汽车制造等特殊行业的需求,联合天津市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钢铁协会、混凝土协会等9家行业协会(学会),推行“执法人员+行业专家”联动普法模式,助力辖区内1115家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三是开展“上门式”普法。结合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个案检查,及时收集整理企业落实生态环保政策、法律法规不力的共性问题,组织执法业务骨干制作普法明白纸、编制技术指南等宣传资料,上门为企业提供生态环保方面政策法规宣传资料并开展现场答疑服务。
紧盯科技赋能,助力智慧执法。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坚持以优化执法方式为抓手,聚焦科技赋能,积极推进非现场执法,推动实现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的转型升级。
一是依托大数据管理。将移动执法系统融入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综合平台,统筹整合固定污染源系统、危废转移监管平台、行政处罚裁量系统和排污许可证后监管系统,打造“在线监测—实时分析—智能研判—异常预警—执法核实”全链条工作闭环,让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更加高效。
二是依托新装备应用。充分发挥无人机、走航车、红外扫描仪、光离子气体检测仪等新执法装备的优势,建立“空中+地面”立体巡查模式,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精准科学执法。2025年,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侦查+水指纹追踪”等科技手段,为查处某单位利用清水稀释篡改自动监测数据的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是依托模型库辅助。把生态环境执法过程中常用的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现场调查报告、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审批表等执法文书作为移动执法系统的子目录,建立相应的执法模型库,辅助执法文书的制作,进一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目前,已将7种执法文书纳入执法模型库。
紧扣严格规范,护航营商环境。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始终把“严执法、优服务、守底线、促发展”作为目标,坚持依法行政与助企纾困并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以生态环境执法之力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一是从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规范涉企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全面推行涉企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推动实现一次进门“一查清”。
二是从严推进包容审慎执法。制定施行《关于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当事人承诺整改机制的工作指引(试行)》,对首次违法、情节轻微的企业,依法不予处罚,对符合要求公开道歉并承诺整改的企业,从轻处罚。今年上半年全市不予行政处罚案件87起,免罚金额380.1万元。
三是从严查处严重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弄虚作假、逃避监管等恶意违法犯罪行为。今年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查办17起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及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等涉刑案件。
作者单位: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