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立青少年生态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7-01 13:50:01 浏览()次

生态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集中承载了生态文明理念。应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依托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对广大青少年加强生态安全教育,引领全社会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生态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既是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一个具体领域,也是关乎我国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一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自党的十四大后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至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已经相对稳固。立足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开展生态安全教育,应当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非传统地位,国家安全教育框架下的生态安全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

从教育内容看,生态安全直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后才被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而不少学校的国家安全教育长期囿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领域。一些教师基于惯性思维,尚未把生态安全视为国家安全问题,围绕生态环境的知识内容设置不充分,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张皮”,难以唤起学生从国家安全层面对生态安全的重视。

从承担机构看,一些学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仍以思政课程或者武装部门、保卫部门、群团机构指导等为主,鲜见引入生态环境部门作为专业指导单位。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学校对生态安全教育的认识不透,相关活动吸引力弱,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效果打了折扣。

此外,生态安全教育尚缺乏长效机制。一些学校的生态安全教育着重于在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办活动,方式局限于传统的横幅、海报、展台、小册子等,缺乏系统规范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效果“雨过地皮湿”。

因此,要努力提高生态安全教育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比重,补足生态安全教育短板,从如下方面发力。

一是引入生态环境领域部门和单位参与顶层设计。不同于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领域,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支持系统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性,非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胜任。学校应结合自身资源,主动联系各类生态环境部门和单位寻求支持。生态环境部门应鼓励有关专业单位和机构积极进校园、进课堂,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二是加强生态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学校在师资培养时以生态安全教育为导向,引进生态环境领域的专业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环境知识和教学水平。同城学校之间可基于项目制,在相关专业、不同层次教师之间开展联合教研,实现师资互补。

三是依托科技手段创新生态安全教育形式。生态安全教育的具象性较强,传统的书本教育和影像展示方式很难让青少年对生态灾难、环境恶化等有真切感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积极引入VR、AR等技术手段融于教学,增强生态安全教育的体验感,让青少年加深对生态安全的理解与记忆。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