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红线调控区域发展规模,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5-05-12 10:09:12 浏览()次

   

  京津冀地区是目前全国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全国水资源最短缺,全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这些问题是当前及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时期国家重要战略决策。

  在日前由农工党中央主办的“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整体定位,确定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整体目标和重点,协调和解决共同关注但靠一省市难以解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为什么要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

  京津冀地域相连,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并已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大范围的雾霾凸显了京津化一体化的急迫性。

  “生态格局与功能失衡是协同发展的最大阻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介绍说。

  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冲动大,导致京津冀地区生态功能与发展格局严重失衡和紊乱,“高分贝”的生态危机警报已经拉响。

  比如,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地区性沙尘天气频发,森林覆盖率低。本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4167.2平方公里,接近2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47.6%,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又都是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城镇连片开发与交通网络隔断了生态廊道,包括生物通道、水系通道、空气交换等均被阻隔;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掠夺生态用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京津冀平原区普遍地表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现存湿地面临干涸及水污染的困境。流域生态系统由开放型逐渐向封闭式和内陆式方向转化;过垦过牧、滥采乱伐,破坏生态屏障太行山、燕山、坝上地区,生态脆弱,恢复难度大。

  面对以上问题,应尽快找到破解区域资源环境约束、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出路。

  如何对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进行功能定位?

  王金南认为,京津冀地区是一个环境和经济共同体,因此要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以环境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制定实施基于环境功能的分级分区控制体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引导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往生态化、集约化转变。以生态红线调控区域发展规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划定和严格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水、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红线以及耕地、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红线,调控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

  根据主体功能分区,京津冀地区可以分为生态环境功能和开发建设功能两大顶层功能。王金南介绍说,两大顶层主体的环境功能分别为:国土面积的53.2%划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功能调节区,构建了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国土面积的46.8%划为农产品环境安全保障区、聚居环境维护区和资源开发引导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镇化和工业化开发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是人口主要分布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重点维护人群健康。

  在明确了环境功能区定位后,如何建立以环境功能分区为引导的三省市空间用途管控。在讨论中,来自京津冀地区的专家认为,在明确了环境功能区划后,可将京津冀划分为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功能调节区、农产品环境安全保障区、聚居环境维护区和资源开发引导区五类环境功能区,建立基于环境功能的总体空间格局和分区控制体系。同时可以将区域内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极脆弱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

  如何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

  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在王金南看来,可以主要通过构建“三区八道六风口一屏障”的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建设“十区四横两纵”地表水源保护生态体系、构建“十一区七道一带”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两屏(坝上生态屏障,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三区(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七带区域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对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等实施休养生息。

  如何从区域的整体状况出发,加强重要区域生态保护力度?在采访中,业内专家表示,京津冀可以通过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建设、水源涵养地保护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及城市绿廊绿道体系建设构建区域生态屏障四大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区域生态屏障。

  数据显示,京津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86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近1/30。水安全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突出的桎梏。业内专家表示,京津冀地区水环境的整治同样需要打破行政区划,以京津冀地区为统一体,通过加大水资源保障、强化系统治理、实施地表地下与陆域海洋统筹管理、加强跨界污染防治等措施,构建京津冀水污染齐防共治格局。

  王金南认为,必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首先,确立水资源总量控制红线。严把水资源论证关口,建立省市县三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全面取缔禁采区地下水开采。其次,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强新(改、扩)建高耗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用水效率评估,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水耗等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再次,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前不久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提出,要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维持河湖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

  同样,在京津冀地区,生态流量对于推进水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业内专家建议,合理确定河湖生态流量。以重要控制断面(点位)等为节点,因地制宜、分批分期合理确定生态流量大小与流量过程要求。同时,优化流域梯级开发布局,合理规划建设水利拦河工程,将生态流量作为综合调度的重要目标,严格落实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重点保障枯水期河流生态系统所需要的最小水量。开展闸坝生态影响后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停建拆除。加强生态流量保障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采取闸坝统一调度、调水引流、生态补水等措施,逐步恢复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等重要河湖的自然流量和生态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