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者:编辑部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7-22 22:42:24 浏览()次

当前,我国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多地进入主汛期。据预测,“七下八上”期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区域性洪水、干旱、高温热浪偏重,且易形成洪涝灾害,并引发环境安全事件,如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被破坏引发的环境安全事件、洪涝灾害引发的饮用水水源安全事件、违法排污行为导致的环境安全事件、安全生产隐患直接产生的环境安全事件等。与此同时,基层对汛期环境安全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经验不足,缺乏专项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因此,亟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汛期环境安全风险。

加强隐患排查,拧紧区域环境的“安全阀”。增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敏锐性和责任感,成立汛期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排污口整治方案。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紧盯企业雨水排口、污水治理设施、化学品罐区、危废仓库等重点风险区域,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同时,不定期对辖区内各排污单位的雨水排口开展水质抽检工作,严防“清水入管,污水入河”,严防汛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通过建立问题台账、挂账督办、全程跟踪、督查验收、对应销号等一系列措施,推动风险隐患立查立改,形成闭环,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监测预警,赢得环境安全的主动权。关注辖区内的水文、气象、特征污染物等特点,密切跟踪预警性、苗头性信息,科学研判环境影响, 建立汛期环境风险模型,逐步实施分级预警。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一旦出现险情,确保有人管、会抢险、能转移。强化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通过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大数据技术和现场监督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化工、造纸、印染、制革、制药等重点行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污情况,对重点污染源要增加监测频次;开展河流、湖泊、水库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加密监测;开展滚动预报预警,完善反应机制,一旦发现超标排污或水质异常,要早溯源、早报告、早处置。建立跨界预警信息交流机制,及时通报监测信息,发现交界断面水质异常、可能或已经发生污染事件的要及时报告,并及时向下游地区和有关部门通报。

加强联防联控,打好齐抓共管的有准备之仗。完善应急预案,全面做好辖区内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应急运输等应急要素准备,并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强化应急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专人值班,确保责任到人、每天24小时信息畅通。时刻保持应急人员、设备仪器等处于临战状态。突发事件发生后,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迅速赶赴现场调查处置。强化联防联控,持续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交通等部门协调联动,实现雨情、汛情、水质等信息共享,同步应急联动,及时通报上下游联防联控工作开展情况,加强汛期环境执法监管,积极防范污染事件发生。主动公开信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舆论应对机制,及时、准确、主动发布突发环境事件权威信息,避免谣言滋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