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秸秆禁烧再次成为考验地方治理能力的重要课题。近期,江苏苏北的徐州、宿迁、连云港多市相继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秋冬季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一系列举措中,从严防死守到疏堵结合的治理思路转变越发清晰。唯有将秸秆综合利用置于核心位置,才能跳出“年年禁烧年年烧”的怪圈,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苏北作为江苏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广、农作物种植集中,每年产生的秸秆量占全省总量近六成,秸秆治理压力尤为突出。此前,当地治理多依赖行政力量:白天网格化巡查、夜间专人蹲守,搭配无人机巡航监测火点,一套“人防+技防”的监管体系全面铺开。某县夏秋两季仅禁烧巡查就需动用干部、志愿者逾千人,日均巡查里程达数千公里,人力物力投入巨大。
苏北农户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耕地,过去,秸秆处理分散且缺乏规模化出路。当秸秆无处可去,农户或是冒险夜间焚烧,或是随意堆放在沟渠、路边,既造成生物质资源浪费,又易堵塞河道、引发火灾。
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找到秸秆的“出路”。近年来,苏北各地立足实际,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探索出多条可行路径,让秸秆逐渐变成“增收资源”。宿迁作为苏北农业大市,针对玉米、水稻秸秆量大的特点,重点推进秸秆“五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既能减少化肥使用,又能提升土壤肥力;玉米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直接供应本地养殖业,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依托20余家中小型加工企业,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燃料,构建起“田间收集—企业加工—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宿迁近千名农户参与秸秆收储,每亩秸秆还能为农户带来50元—80元的额外收益,从源头消除了焚烧动机。
连云港则聚焦沿海地区秸秆运输不便的痛点,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加工”的收储运机制。在乡镇设立临时收储点,配备专用运输车辆,大幅降低农户处理秸秆的成本。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秋收季,连云港赣榆区通过这一机制实现秸秆收储率超70%,焚烧火点同比下降60%,治理成效显著。
从“管控思维”到“发展思维”,徐州的转变更具代表性。此前,徐州曾提出“六定”精细化监管要求,通过定专人、定职责、定区域等举措压实禁烧责任,但效果并不明显。今年,当地治理逻辑全面升级,将秸秆综合利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徐州邳州市引进的秸秆制板技术将看似无用的秸秆加工成环保建材,产品远销长三角地区,不仅解决了周边5个乡镇的秸秆处理难题,还带动200余人就业。这一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当秸秆能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主动禁烧的意识便会自然形成。相较于“要我禁烧”的被动服从,“我要利用”的主动参与才是破解治理难题的根本动力。
当然,苏北秸秆治理仍面临不少挑战。部分地区秸秆利用技术不成熟,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补贴力度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对接不畅,部分加工产品面临滞销压力。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走深走实,还需多方发力。一方面,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秸秆加工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要推动技术创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更适合苏北秸秆特点的利用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还需搭建“企业+农户”对接平台,畅通产销渠道,让秸秆综合利用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