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洁化供暖政策对降低PM2.5浓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2-17 20:58:11 浏览()次

日前,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发布最新研究,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中国的清洁供暖政策成效明显,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PM2.5浓度下降41%,其他北方城市下降13%。我国北方在清洁供暖政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实现碳排放减少?实践有哪些借鉴意义?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教授冯银厂。 

冯银厂,理学博士。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环境报:过去十年间,中国为改善空气质量,实施了一系列清洁供暖政策。能否介绍一下期间中国做了哪些工作?

冯银厂:取暖燃煤是北方冬季重要的大气污染源。由于取暖的原因,秋冬季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要比平时增加大约30%,而从大气环境容量来看,秋冬季却比春夏季要小30%左右。民用燃煤散烧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很难得到有效治理,且多为低空排放,导致燃煤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研究表明,燃烧同等量的煤炭,散烧煤排放的污染物要远高于治污设施完备的有组织排放源。供暖清洁化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很有必要。

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都对清洁供暖进行了部署。相继出台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在热电联产、煤改气、煤改电、工业余热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供暖、建筑节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65%以上,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超过80%;替代散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1.4亿吨以上。供暖清洁化使“2+26”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在2015年—2021年间分别下降了5.9微克/立方米

中国环境报:当前,集中供暖成为全球重要能源消费策略之一。中国在集中供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减少碳排放?

冯银厂: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集中供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主要涉及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等关键环节。

在清洁热源方面,要持续提高供暖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加大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应用比例,推进多热源互联互通、蓄热等技术应用,优化热源综合效率。

在输配系统方面,要实施老旧管网的修复和更新改造,积极发展跨区域长距离输热技术,建设智慧热网,大幅降低输配系统热损失。

在用户端,建设完备的供热计量系统和有效的末端调节系统,大力推进供热精细化管理和热计量收费制度改革,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用热需求,实现自主调节。

中国环境报:在部分地区,早期在冬季使用煤炭或者生物质燃烧供暖,对大气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中国各级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解决这一难题?

冯银厂:为减少供暖大气污染排放,推进供暖清洁化水平,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明确提出了城市清洁取暖率和建筑能效水平提升目标,进行绩效评价;加大了财政金融支持的力度,中央财政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进行奖补;各地出台了建设、设备、运行等方面的贴补政策,制定了“煤改气”居民优惠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运用经济手段保障清洁供暖可持续运行;积极推进相关科技支撑,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研发项目支持清洁取暖技术和设备研发,提高清洁取暖效率等。

中国环境报:新研究显示,2015-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冬季采暖对PM2.5影响下降5.9μg/m3(41.3%),而其他北方城市仅下降1.2微克/m3(12.9%)。对于这组数据您怎么看

冯银厂:事实上,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应用不同技术方法评估了冬季供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但针对供暖排放到底有多大贡献以及清洁供暖政策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PM2.5浓度的相关研究结论还存在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供暖期间环境空气中PM2.5浓度的变化不仅受供暖排放影响,还受气象条件扰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近期有学者利用近年来大气环境领域和经济学领域新发展的机器学习气象归一化法与因果推断法,较好地减少了气象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干扰,可以更好地反映源强的变化,从而评价供暖排放的影响。

据测算,2015-2021年期间,冬季供暖排放对我国北方城市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为8.9μg/m3,是PM2.5的重要来源;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为例,由于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清洁供暖政策,因供暖排放贡献的PM2.5浓度平均下降了41%(5.9μg/m3),远高于其他66个的北方城市的平均下降幅度(13%,1.2μg/m3),从这组数据来看,一方面说明“2+26”城市冬季供暖是重要的污染源,另一方面更说明采取的清洁化供暖政策在降低了PM2.5浓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环境报:研究表明,因为年均PM2.5浓度的下降,2021年有约2.3万人避免过早死亡,这组数据是如何推演来的?

冯银厂:相关学者应用了新开发的全球暴露—死亡率模型构建PM2.5浓度与各类疾病的死亡相对风险函数,计算PM2.5长期暴露的相对风险;在准确定量供暖和清洁供暖政策对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的基础上,计算由供暖所致的不同疾病的归因分数;结合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布的各地区非传染性疾病和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死亡人数,估算因清洁供暖政策避免的过早死亡人数。这一方法是目前估算空气污染长期暴露死亡风险的较为常用的方法。

从测算结果来看,2021年因供暖排放PM2.5长期暴露的过早死亡人数相对于2015年下降了约2.3万人。若综合考虑PM2.5短期暴露风险和其他污染物协同下降的健康收益,则清洁供暖的健康收益应该更加显著。

中国环境报:最新研究显示,清洁供暖政策使中国大陆在2015年2021年间的年均PM2.5浓度降低1.9微克/m3。您觉得这个成绩,对中国接下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有何启发?能否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

冯银厂: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政策不仅显著降低了北方地区PM2.5浓度,也有力降低了PM2.5浓度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相关学者的测算,我国大陆地区PM2.5浓度在2015年—2021年间降低了1.9微克/m3,约占PM2.5浓度总下降幅度的10%左右。

清洁供暖政策的环境效益和健康收益显著,对于其他地区也具有借鉴意义。“十四五”期间,将有序扩大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基本清零重点区域平原地区的散煤。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探索南方地区清洁取暖,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发达地区,鼓励以市场化方式为主,因地制宜发展清洁取暖,培育产品制造和服务企业。推进西南高寒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电网、天然气管网等建设。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