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8-11 10:35:58 浏览()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远工程,需要通过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中长期规划,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学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关键时期。为此,要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要求,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长期规划开启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征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我们党科学谋划和接续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规划(计划),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

新中国的成立,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创造了条件。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绿色基础。“一五”期间,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引导国民经济按照有计划按比例的方向发展,自觉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纳入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开展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73年,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原则。

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绿色追求。基于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等基本国情,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基本任务被纳入“六五”计划。1986年,我国制定了首部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开启了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共同指导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指导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迈向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在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编制实施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以来,各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编制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进新时代。

中长期规划积累生态环境治理的宝贵经验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绿色化设计。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累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生态环境保护的治国理政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总结发展规律。我们党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规划是理论到实践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制定规划,又用规划指导发展实践,进一步推动了理论创新。党领导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保障了中长期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与科学性。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找出症结。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症结、突破瓶颈。针对不同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党立足国家战略目标,通过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并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试点探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全面协调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人(社会)与自然构成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系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高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体论高度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科学观念,以系统观念谋划发展,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增强了目标任务与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中长期规划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按照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和全社会行动的总体要求,以高质量规划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全领域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和转型的问题。因此,要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全领域转型。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通过高质量中长期规划,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在社会经济发展领域,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科技领域,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最终,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

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全方位提升。不仅自然和社会各自构成一个复杂系统,而且人(社会)与自然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成为生命共同体。因此,要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各系统的全方位提升。在生命共同体中,作为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人,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协调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自然要素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机理,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坚持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最终,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全地域建设。我国各地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不同,要在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不断统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全地域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构建不同区域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双向互补的生态经济布局,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最终,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

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全社会行动。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因此,要以高质量规划推动全社会行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充分认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最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