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自2018年开始启动,探索将环境风险管控与公众健康福祉深度融合,目前试点范围已覆盖工业城市、旅游景区、乡村生态区等多类型区域。试点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区域高环境健康风险源清单、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估、推动环境健康风险分区分级管控、强化环境健康对生态环境管理的引领作用、推动发展“环境健康+”产业、大力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试点地区在制度构建、理念融入、公众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试点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虽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最后一公里”落地难。环境健康管理工作不能只是高高在上的研究和漂亮的数字,而应该转化为实实在在、可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工作成果。现阶段,许多环境健康管理工作停留在风险识别、数据监测等技术层面,与普通群众的日常健康体验和感受存在脱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环境健康行动的积极性。
跨部门协同不足。环境健康管理涉及生态环境、卫生健康、住建、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数据共享和联合行动。虽然地方在部门协同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全国范围内,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不畅问题依然存在,条块分割现象突出。
长效化机制不健全。当前,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多依靠专项资金支持,试点期满后如何持续推进工作缺乏明确机制。环境健康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稳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保障,但现有体制下,相关保障措施尚未制度化、常态化,难以为环境健康管理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撑。部分旅游型试点区未将生态康养模式固化为制度,易因政策变动或市场波动而停滞。
差异化发展路径不明晰。各试点地区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差异较大,环境健康管理工作进展不平衡。不同类型地区——如工业城市与旅游区,面临的环境健康风险特征和管理重点存在显著差异,但当前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差异化试点模式和实施路径。
此外,公众对环境健康认知有限,环境健康素养普遍不高,参与环境健康管理的积极性不足。环境健康管理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生态产品、服务产品的路径不清晰,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导致生态资源优势难以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深化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的建议
完善环境健康管理政策体系。建议出台环境健康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环境健康法规标准,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协作机制。加强跨部门协同机制建设,可参考广州市的实践,建立生态环境部门与卫生健康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平台和协同决策机制,共同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识别、环境与健康监测数据共享、环境相关疾病防控等工作,形成环境健康管理合力。建立环境健康试点工作长效机制,将环境健康管理纳入地方政府常规工作,建立常态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设立环境健康专项资金,并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环境健康产业发展。加强环境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校设立环境健康相关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建立环境健康管理专家库,为试点工作提供长期智力支撑。
构建环境健康价值实现机制。建议构建“科研成果—生态产品—健康服务”转化体系,通过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公众服务衔接机制,将专业评估结果转化为面向公众的健康服务产品。系统开发具有健康属性的生态产品,包括森林康养、气候疗养等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土壤—产品—人体健康”关联认证体系,提升生态农产品附加值。同步产业培育,形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公众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税收优惠、投融资支持等政策扶持打造环境健康龙头企业,完善区域特色环境健康标识认证体系,有效实现生态价值向健康价值的转化。
推动生态文旅融合环境健康新模式。针对环境健康产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建议创新发展“环境健康+”产业融合模式。打造融合环境健康理念的生态文旅精品线路,开发体验产品,如森林浴、负氧离子体验、健康饮食等,提升游客身心健康体验。建设环境健康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展示环境与健康关系,增强公众环境健康素养。培育环境健康文旅品牌,塑造地区环境健康特色形象,吸引健康消费群体。
探索差异化的环境健康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制定差异化的试点方案,工业城市可重点关注污染减排与健康风险防控,完善环境健康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环境健康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重点解决工业污染物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问题;生态旅游区可着力发展“环境健康+文旅”模式,深入挖掘生态环境的健康价值,打造健康旅居目的地;农业区域可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环境健康监管体系。通过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策略,让不同类型地区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健康发展路径。
提升公众参与度与环境健康素养。针对公众环境健康素养不高的问题,建议创新环境健康科普教育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环境健康知识传播平台,建设体验式环境健康科普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健康主题活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健康管理的渠道和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健康风险监督和环境健康行动。将环境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环境健康意识。实施社区环境健康评估与干预项目,提升社区居民环境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环境健康建设的良好氛围。
环境健康工作可与“健康中国”战略深度绑定,实现目标协同与行动联动。例如,响应《2025年全民健康体重管理行动计划》等专项计划,推广“健康环境促进健康生活”理念,建设更多便于开展户外运动的公园绿道,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纳入社区健康管理,识别影响体重管理的环境因素。
作者单位: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