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变林海 彰武治沙70年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5-17 00:54:35 浏览()次

初夏时节,辽宁彰武,目之所及,都是绿色。这里是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很难想象,人们要如何努力,才能用一把把草籽、一棵棵树苗,把因风沙支离破碎的家园建设成今天的模样。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生态脆弱区,是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是辽宁省抗击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是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启地。

彰武县科学治沙经过了70年的探索与实践,为三北地区乃至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开创了六个方面的创新,发挥了六个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彰武治沙精神,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

从50年代初,全国第一个风沙研究所成立开始,70年坚持不懈进行沙地造林的研究和实践,彰武县成功建造了我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开创了我国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河,成为塞罕坝、陕西榆林等“三北”防护林的核心树种。彰武县以入列“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为契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沿内蒙古边界营造宽2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在柳河沿岸营造宽100至500米、长117公里的护岸林;在中南部平原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杨树用材林;在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生态型经济林,推动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有效阻挡科尔沁沙地南侵,在辽蒙边界带上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彰武县按照打造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草原综合体定位要求,启动实施了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工程,通过退耕还草、围栏封育等技术路线,对北部沙化土地实施生态恢复,着力建设1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屏障。

从2018年开始,彰武县在多年来防沙、固沙、用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草原生态恢复、柳河综合治理等项目,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确立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5大工程系统治理体系,向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发展。

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素有北方“小黄河”之称,柳河彰武段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由于河道均为沙化土壤,受河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极高。 秉承“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保生态”的治理举措,彰武县通过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把闹德海水库的水引入约6万亩的沙化耕地,通过旱田改水田,实现以水含沙,完成旱田改水田约1.2万亩,促成了项目里农民从稳收走向了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区农民户均增加收入约2.4万元。

 

彰武县大冷镇上三家子村,村民正在稻田插秧

彰武柳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田湿地二期项目改造水田湿地6384亩,将新增湿地面积90平方公里,与石佛寺水库及七星湿地100平方公里湿地一起遏制科尔沁南缘和康法等辽河上游地区的风沙侵袭,减少沈阳地区沙尘暴天气。

彰武县因地制宜,按照防风治沙、土壤修复、光伏发电、粮食生产及产业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方针,采用“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方式,探索构建“以光锁沙”为主、多种新手段有机整合的沙化耕地创新治理模式。“以光锁沙”是用光伏阵列间距形成平铺式沙障,有效减少风速,利用光伏组件遮光降温、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土壤修复、植物恢复生长,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目前彰武县全县共有光伏项目4个,共10.4万千瓦,治理沙化土地3930亩。在彰武北部荒漠化严重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可以有效解决当地农民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等突出问题,还可以解决荒漠化严重地区基础工程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

 

阿特斯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为了探索将生态修复与新能源产业开发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建设1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同时,农作物种植350余亩,农作物为黑豆,光伏年发电量1280万千瓦,光伏电站的光伏组件不仅可以发电,还能遮光、挡风,在沙漠里可减少蒸发800毫米/年,降低风速1.5m/秒,每亩地种植杂粮的保守收益为450元。

辽蒙边界林在彰武县地区的长度为171公里。这条边界林带将彰武与科尔沁沙地隔绝开来,保护了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

辽宁省第一片碳中和林在章古台镇种下。这片林地主要树种为彰武松、油松等15种针阔叶乔灌树种,共栽植良种壮苗1万余株。在空中俯瞰,林子的中心用树木种植了一个“C”符号,作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碳中和公益行动植树造林项目,这片林地累计可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6000吨。

 

通过综合治理,示范区内草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原本裸露的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已全部固定,在彰武北部形成了54万亩疏林草原,带动沈阳大气降尘量大幅减少,为维护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作出了彰武贡献。

 

万亩松林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固沙造林试验站建于此,70年来,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打破樟子松不能越过北纬47º线的神话,植树达11341公顷,被称为万亩松林。

 

经过70年的科学治沙,6座万亩流动沙丘得到固定,北部地区严重沙化面积减少30%以上,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99.6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6.56%;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至2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把辽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移了13公里;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3.4米/秒降为1.9米/秒,粮食产量由不足2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22亿公斤。彰武县通过科学治沙不仅改善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更保护了辽宁乃至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

如今的彰武,天蓝、山青、草绿、水碧,生态越来越美,产业日渐兴旺,生活越来越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日渐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