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烦烦!机动车“炸街”谁能治?如何治?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5-13 00:24:51 浏览()次

凌晨时分,家住某城市主干道附近的居民们再一次被机动车“炸街”所产生的噪声惊醒。虽然已多次向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投诉,但该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的加快,各种大排量以及改装机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追求急加速的刺激感,这些车大多在深夜出没,猛踩油门时往往伴随着刺耳的发动机轰鸣声,让不少居民深受滋扰,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顽疾。

机动车“炸街”既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又产生噪声污染,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合计受理交通运输的噪声投诉举报约16.84万件,其中机动车“炸街”噪声投诉占比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处罚。

然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执法实践中发现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治理存在三大难题:

法律依据不完善。目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大多针对非法改装的违法行为对车主行政处罚。但一些未经改装的大功率机动车,如槽罐车等,瞬间加速噪声较大,容易“炸街”。但相关法律法规未对非改装车辆的噪声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监管困难。

监管存在漏洞。目前我国尚未将机动车加速行驶时产生噪声纳入机动车定期检测项目,因此车主和监管部门并不清楚哪些车容易“炸街”、哪些车是监管重点对象。仅依靠路上抓的方式,很难全面有效监管。

取证困难。机动车“炸街”发生的时间、地点均不固定,产生的噪声瞬间即逝。从投诉到执法部门赶赴现场,违法行为大多已结束。同时,道路噪声源复杂,外在干扰因素多,机动车“炸街”噪声量难以准确测定。

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更是指数爆表。夜深人静时,居民们“经常是刚睡安稳,就被炸街声吵醒了”。与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物相比,“炸街”噪声污染已成为治理短板,亟须加强。

加强地方立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机动车噪声排放标准,将所有的机动车纳入监管范围,是解决机动车“炸街”噪声污染的必经之路。上海市早在2018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的通告》,明确要求全天禁止噪声超过80分贝的九座以下客车在上海市道路(高速公路除外)行驶;21时至次日7时,禁止噪声超过80分贝的摩托车在上海市道路行驶;如有违反,将处罚款200元、记1分。该则通告以排放结果为依据,明确超标限值,值得各地借鉴。

完善定期检测制度。我国机动车实行定期检测制度,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安全和尾气排放两个方面。各地可制定不同类型的机动车,尤其是大功率、负载重、改装车、跑车等,瞬间加速噪声限值,并逐步将噪声纳入机动车定期检测项目,噪声检测超标的车辆不得通过机动车年检,从源头控制噪声超标的机动车上路行驶。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布噪声定期检测的结果,鼓励车主购买噪声检测值较低的机动车。

提升监测能力。针对噪声现场监测较难的问题,各地应着力提高噪声检测的智能化水平,在学校、居民区、医院等噪声敏感区域加装交通噪声在线监测仪,对交通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在现场通过大屏显示,提醒车主文明行驶。各地还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开发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分析测定准确的噪声监测设备,以便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日常路面执法时,同步进行噪声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