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施策源头防控让“病”土重生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19-05-21 20:07:58 浏览()次

图为植被恢复后的填埋场。常德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曾经拥有亚洲最大单砷矿的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长期的开采给矿区及其周边3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从2012年起,石门县相继向国家申报了五期源头重金属治理项目,生态修复约7万平方米,安全填埋含砷废渣34.44万立方米。其中,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农田污染土壤修复与防治工程、农田土壤修复产业园建设,目前整体工程已全面完成。

  石门县土壤修复是常德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的一个缩影。2016年,常德市获批纳入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开启了新一轮“治土模式”的探索。

  全面摸底详查,实施污染治理修复项目

  记者近日在常德石门县原雄黄矿区看到,曾经的矿洞已封闭,矿池、矿渣等已清理覆土,新栽的橘树苗正茁壮成长,蓝天白云下,山头青翠如黛。

  早在2009年,常德市就开展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从213个采集点位的土壤样品分析结果来看,土壤污染源以砷、镉等元素为主。为进一步找准污染源和污染地块,常德市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中,再次开展了全面的摸底详查,先后对116个重点土壤污染行业企业、107个疑似污染地块、7个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调查,形成《常德市污染源调查报告》《常德市污染地块调查报告》。

  “预计今年底,全市将完成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形成《常德市土壤污染状况分布图》。”常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陈建国说。

  在雄黄矿污染治理中,利用蜈蚣草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出来、建立“防—控—治”相结合的土壤环境保护模式,成为治污的一大亮点。“蜈蚣草的根系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是普通植物的10万到20万倍。”石门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据2018年对项目区蜈蚣草的检测结果显示,收获物砷浓度高达2910毫克/公斤,土壤砷含量年去除率达14.1%,超额完成项目预定目标。

  “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大伙看得见家乡的变化,也盼着这些地能早点种上农作物。”一位当地老农说。了解到居民们的期盼后,石门县充分发挥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科技优势,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征,改良柑橘品种,构建蜈蚣草-柑橘间作修复模式,通过“边修复、边生产”的治理模式,提高柑橘产业效益。如今,经过近7年的土壤污染治理,昔日寸草不生的“砒霜地”正重焕生机。

  创新修复模式,严控通向土壤的污染源

  在常德市电镀中心,记者看到在各车间之间,整齐地悬空架设着一条条管线。“这些是架空污水管线,可以防止重金属污水向土壤渗漏。”常德市电镀中心负责人王建忠说,中心是一个专业性电镀园区,主要从事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重金属废水。

  为严防土壤污染,园区根据污水处理工艺,分别建设离地高6米的架空主管网,每一栋标准电镀车间分别预留8个重金属废水对接口和2个回用水对接口,各车间根据废水种类接入对应的废水主管网。“园区还做好重点部位工段防腐防渗措施,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及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排查,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王建忠说。

  这是常德市在土壤污染管控方面的一次有益实践。“修复污染土地是事后补救,不得已而为之。要保护更广阔的土地免受污染,还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严控通向土壤的污染源。”陈建国深有感触地说。

  为此,常德市积极构建源头防控机制,制定出台《常德市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展对湖南海利常德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等22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的用地调查工作,并加强日常监测监管。开展涉镉等企业排查,从源头上控制农用地环境安全。超前谋划重金属减排工作,先后关闭5家电镀企业、1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对4家电镀厂、1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进行规范化整治,通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方式进一步缩减重金属排放量。强化建设用地准入,发布《常德市污染地块名单及开发利用负面利用清单》,规定对名单内地块,未经治理修复不得开发利用。

  以项目为抓手,创新修复模式,是常德市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已实施桃源县胜利化工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等5个工业场地污染治理项目,总面积563.55亩。实施石门县、临澧县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面积6776亩。

  不仅如此,常德市探索建立涵盖市、县、企业三级网络数据的土壤环境管理平台,包括农用地监管、污染地块管理、专项资金项目管理、重点行业企业监管、尾矿库监管等业务管理模块,用“大数据”保护土壤。

  分类施策,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治土模式

  同样的生态变化,也在常德汉寿县崔家桥镇连家坝金矿遗留场地上演着。

  连家坝金矿遗留场地占地约397亩,是上世纪90年代由当地居民私自开采提炼金矿遗留的重金属污染场地。周边居民有102户、510人受其污染影响,有部分村民已经搬离。水库下游约430亩灌溉农田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017年,汉寿县崔家桥镇连家坝金矿遗留场地风险管控项目启动。“项目通过原位阻隔技术控制了污染源;其次通过处理受污染地表水清理了二次污染源,最后采用人工湿地、表土覆绿、护坡取得了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汉寿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变化最大的是郭家冲水库水质,“砷平均浓度由0.178毫克/升下降至0.115毫克/升,降低了35%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进一步降低。”记者在现场看到,过去金矿开采造成的地势崎岖不平、污水横流、草木不生,如今已变得地势平整、满地翠绿。

  “相比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治理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等,且治理时间比较长。”陈建国告诉记者,除了项目建设,常德分类施策,开展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业场地污染治理等工作,积极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治土模式”。

  “作为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我们将继续创新探索土壤修复可持续发展的‘常德模式’,确保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7%以上,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陈建国说。(本报记者 刘立平 通讯员 姚懿容 黄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