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保持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从严惩处的高压态势,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生态环境部公布了6个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弄虚作假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六起典型案件均来自自动监控领域弄虚作假行为,涉案人员和单位均得到了法律的应有惩处,释放强烈信号,凡是弄虚作假的,一律严惩重罚,让他们“得不偿失”;凡是涉嫌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震慑、警醒作用突出。从案例看,六起典型案例均为重点排污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正常运行的违法犯罪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涉案人员和单位也得到了法律的应有惩处,涉案人员和单位必将产生强烈震撼,同时也会给其它不法企业带来有效震慑和警醒,使他们深刻意识到,为利益驱使,心存侥幸,挖空心思钻空子,弄虚作假谋过关没有出路,动歪心思,走歪路子得不偿失。只有引以为戒,懂法、知法、守法,坚守规矩,加强自律,合法经营才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春节过后,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刚刚开局,有起始防范,事半功倍之效,慎始慎终,警戒作用明显。
我们也看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还需不断完善。之所以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一次又一次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主要因为个别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心存侥幸,利益驱使。但对管理者来说,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借鉴作案手段,减少和规避管理漏洞,不断提高和改进管理方法,减少或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分析这六起典型案件,不难发现,不法分子之所以成功作案,是利用了科技的漏洞。例如,江西赣州江苏坤奕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篡改自动监测数据案。作案人员就是通过私自调整污水排放口视频监控球机摄像头角度,从而规避现场监管。作案人员将自动监测设备的采样头自采样池拔出,插入在污染物浓度较低的一根排污管中,达到篡改自动监测数据的目的。对于类似案例,要考虑不断提高和改进科技监管手段,让不法分子无法隐迹。
六起典型案件还说明,我们在日常监管中还存在漏洞和不足,还要下功夫不断梳理和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尽快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夯实和完善基础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第三方机构管理。一些第三方管理机构受利益驱使,为满足客户“特殊”要求,违反职业操守,帮助企业弄虚作假,不但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最终损坏了客户利益和破坏了环境。例如,本次公布的六起典型案例中,安徽临泉县胡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自2019年起委托某环保材料公司铺设秘密输气管线,将氮气充入样品气体中稀释污染物浓度,以达到自动监测数据“合格”的目的。再次说明加强第三方机构管理势在必行,要按照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严格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测)设备运维机构监管,严厉打击自动监控(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坚持“零容忍”,坚决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从六起案件线索来源看,1起来自群众举报,5起来自自动监控平台数据。表面看,非现场执法让执法人员长出了“千里眼”“飞毛腿”,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让执法者更轻松。其实不然,掌握这些非科技执法手段需要学习广博的知识,付出艰辛的努力。与此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更加注重细节,敏感于变化,才能实现依靠科技精准锁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更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做支撑,因此,对执法者来说,学习的路还很长,依靠科技执法不是更轻松,学习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新年伊始就要制定学习计划,扑下身子学业务,学装备理论知识,在工作不断摔打磨炼,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合格执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