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全力推进“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提升土地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低碳转型对提升土地生产率的战略意义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保障土地资源安全、驱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应对气候挑战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土地利用模式下产生的高碳排放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在农业土地利用中,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导致土壤碳汇能力下降,还造成了严重的碳排放。而绿色低碳转型能够推动土地利用从高碳模式向低碳、零碳模式转变。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肥,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替代农药,既能减少碳排放,又能提升土壤质量,进而提高土地的长期生产力,为应对气候挑战贡献土地治理力量。
保障资源安全的关键举措。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着人口、经济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压力,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工业用地方面,通过推动产业绿色升级,淘汰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引导土地向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制造业集中,能够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实现更高的经济产出。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对废弃土地进行再利用和修复,可拓展土地资源的供给渠道,增强土地资源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土地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升级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以城市建设用地为例,随着绿色建筑、低碳园区的发展,土地利用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智能化转变。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提升了建筑品质和使用效率;低碳园区通过能源共享、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了产业的协同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这种转型能够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土地利用阻碍生产率提升的关键问题
当前,一些落后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正成为制约土地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障碍。
一是高碳模式导致土地生态退化。在个别地区,过度追求土地的经济产出,采用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如个别地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盲目开垦草原、湿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幅下降。同时,工业用地中高污染企业的排放,使得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土地质量恶化。
二是利用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城市,存在着大量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一些工业园区土地开发强度不足,建筑容积率较低,土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农村,由于人口外流和土地分散经营,部分耕地出现撂荒现象,宅基地闲置也较为普遍。这种资源浪费不仅降低了土地的经济效益,还增加了土地开发的成本和环境压力。
三是技术创新不足限制转型发展。尽管在土地利用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但与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农业领域,精准农业技术、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率较低,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在工业和城市建设中,低碳建筑技术、土地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相对滞后。技术创新不足导致土地绿色低碳转型缺乏有力支撑,难以突破发展瓶颈。
以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土地生产率的实施路径
实现土地生产率的绿色提升,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产业低碳化。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农业用地方面,减少高碳作物种植比例,扩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规模。发展林下经济、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在建设用地方面,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用地规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用地支持力度。例如,通过建设绿色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实现能源共享和废弃物集中处理,降低产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提升土地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强化技术创新应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在土地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农业领域,推广智能农业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减少资源浪费和碳排放。研发和应用新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在工业和城市建设中,推广低碳建筑技术、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建筑和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土地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污染土地、退化土地进行科学治理,恢复土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
创新市场机制,激活土地要素价值。鼓励企业通过土地的低碳利用和生态修复获得碳汇收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绿色低碳项目。探索土地经营权、碳汇指标等要素的市场化交易,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发展绿色金融,为土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对符合绿色低碳标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项目给予优惠贷款和融资支持,推动土地生产率的提升。
筑牢制度根基,凝聚社会合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明确的土地利用低碳标准与规范,建立土地碳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对高碳行为的监管与处罚。加强规划引领与协同,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中,在编制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和产业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与低碳需求,通过规划引导实现土地资源在区域和产业间的优化配置。提升公众参与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和典型案例推广,引导公众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并积极参与土地保护,鼓励社会监督高碳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转型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