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0.5%企业未完成履约?(图文)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2-14 13:01:03 浏览()次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按履约量计,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完成率为99.5%,这也意味着仍有0.5%的企业未完成履约。

  履约首年,完成情况如何?

  “碳履约机制,是碳排放交易体系得以正常运转和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永平说。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履约情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生态环境部消息,周期内履约完成率为99.5%。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人民币,成交均价每吨42.85元人民币。

  “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

  但是,仍有0.5%的企业未能完成履约。而对于少数未按时履约的企业,相应的惩处也随之而来。相关违规企业被立案查处,这也给碳市场中的各主体敲响了警钟。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道理说,目前的配额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相关企业大致都能够履约。0.5%没有履约的情况应该还是个案,其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企业在目前碳价很低、碳配额又比较松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出现未履约的情况的。”

  “这样的一次履约率符合预期,毕竟2021年是企业第一次履约,企业适应规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孙永平则表示。

  0.5%背后反映出怎样的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由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两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对欠缴部分,由重点排放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

  今年1月3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披露了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第一案: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2022年1月1日在对张家港某公司开展节日生态环境安全检查中,发现这家公司未按时足额清缴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涉嫌违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之规定。苏州生态环境部门已责令企业整改并对这家企业违法行为予以立案查处。

  为何不履约?数额较低的罚款,是一些未能完成履约的企业选择直接“躺平”的原因之一。

  “此前,面对两万到3万元的罚款,部分履约缺口大的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有选择放弃履约以罚代缴的想法。”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负责人吴泓洋说。

  对于一些碳配额缺口较大的企业而言 ,落实节能改造的投入,加上碳配额交易的成本,就可能远不止两万元-3万元,这样一比较,放弃履约就显得“实惠”了不少。

  履约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企业以罚代缴的情况,在未来会发生改变吗?

  吴泓洋介绍,2021年3月30日,有关部门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公开征求意见,对各主体单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处罚措施,提出重点排放单位不清缴或者未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由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由分配排放配额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分配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时,等量核减未足额清缴部分。

  这意味着未完成履约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违规成本。

  “企业不履约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可能是经营不善的问题,可能是对规则理解有误的问题,但具体企业的履约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孙永平说,“但是,企业需要认识到全国碳市场属于强制碳市场,履约并不是企业的选择项,而是必须完成的法定环节。如果企业对碳交易的流程和方法有疑问,可以向主管部门沟通,拒绝履约是非常被动的选择,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针对有个别企业宁愿缴纳罚款也不履约的情况,孙永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履约机制中引入处罚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不敢以罚代缴。”孙永平指出,“更不能让以罚代缴成为选择。相比于欧盟市场和国内试点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的处罚目前来看相对还比较轻。另外,也要抓紧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履约及处罚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生态环境部执法局也同步开展碳排放质量报告监督帮扶的工作。孙永平也认为,对于新纳入的企业而言,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孙永平说:“碳核查是非常专业的工作,涉及能源类型、工艺流程、废弃物处理等诸多环节,因此,部分企业可能在短期内无法掌握所有的细节。通过这样的监督帮扶活动,既可能帮助企业算清楚自己的碳排放,也帮助企业算清了碳资产,更有利于碳市场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