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现有5片栽培型古茶林,面积共计约1180公顷。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古茶树资源,景迈山世居民族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丰富的智慧,他们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延续至今。古茶林还长期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当地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的保护。然而,笔者经过调研后发现,古茶林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古茶林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极端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有限。在特殊年份,极端天气出现频率较高,如干旱、冰雹等。尽管过去曾采取人工降雨措施来应对干旱问题,但由于人工降雨覆盖面的精准度不高,因此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对于茶黑毒蛾和茶衰蛾等外来害虫,乡民们一时也无法将其消灭干净。
二是过度采摘行为仍然存在。由于古茶林面积较大,监管难以全面覆盖,部分区域成为监管盲区。资本炒作不仅打乱了整个普洱茶的价格体系,还导致了茶农对于古茶树的过度采摘。由于茶叶价格高,一些茶农不顾古茶树的生长规律和承载能力,过度采摘茶叶,破坏了林地资源。
三是进山游客游玩素养有待提升。游客及茶商增加、外来文化的传入,引起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改变,使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的内在动力效力减弱。尤其部分游客不懂爱惜古茶林,游览时采摘茶叶、草药,又随手丢弃垃圾,对茶林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保护古茶林资源的相关建议
一是加大对景迈山地区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景迈山古茶林火灾、雷击和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完善预警系统、防洪堤坝、排水系统等防灾设施的建设。完善人工降雨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作业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人工降雨效率和精度,避免长时间干旱对古茶树造成伤害。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对古茶树进行少量多次的灌溉,防止古茶树因一时无法适应大量水源而导致死亡。
二是完善监测体系并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来防治病虫害。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组织专业人员对古茶林进行巡查,对古茶树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由于使用化学农药会对古茶树造成一定的伤害,村民们都明确表示拒绝使用农药来治理病虫害。因此要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物种之间的抑制关系来防治病虫害,如吸引、保护和培育害虫的天敌昆虫来控制害虫数量。还可以通过人工摘除害虫虫卵等物理方法来防治病虫害,确保古茶树的健康生长和茶叶品质的稳定提升。
三是通过采取古茶树统一挂牌方式进行保护管理。组织专业团队对景迈山区域内的古茶树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为挂牌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部分需重点保护的古茶树可使用围栏加以保护,防止游客和野生动物对古茶树造成直接伤害。还可在挂牌上撰写与古茶树相关的故事,让游客在欣赏古茶树的同时感受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是制定明确的采摘标准,约束公司和个人的采摘行为。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可制定明确的采摘标准,包括采摘时间、频率、数量以及采摘方式等,对过度采摘等行为设定明确的处罚措施。
五是深化对进山游客的教育引导。结合景迈山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游客行为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设施使用等在内的详细规章制度,并通过官方网站、宣传册、景区入口宣传栏等方式向游客公示。鼓励当地居民和热心公益的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游客引导等工作,传递文明旅游的理念,提升游客的游玩素养。
六是加强本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围绕古茶林保护挖掘当地社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将这些专属元素整理成档案。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艺表演等活动,加强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茶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作者单位:滕祥河、曹媛媛,云南大学;陈彬森,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