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县创办村级“合约食堂”做法值得借鉴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04 13:00:57 浏览()次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政协在调研中发现,村民以前单户操办红白喜事存在攀比心理,不仅成本高,而且浪费严重,特别是还很麻烦,要向左邻右舍借碗筷。可以说,一场乡村宴席办下来,热闹是短暂的,留下的各种烦心事要较长时间才能处理完毕。

为此,剑河县政协广泛收集民意,提出了以村为单位建设“合约食堂”的方案。由村集体统一采购桌椅碗筷,设置专职管理员;红白喜事简餐限定天数与菜品;以长桌宴开发旅游餐饮,开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渠道。“合约食堂”开办以来,村民们反响很好,认为方便、节约,村集体通过承接旅游餐饮也获得了较好收益。

笔者认为,剑河县创办的村级“合约食堂”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乡村治理探索。

首先,减轻了村民负担。有了“合约食堂”,场地和桌椅碗筷等一应俱全,而且宴请标准相对固定,村民不再操心宴席奢俭引发的面子问题,既减少了开支,也丢掉了思想包袱,人变得轻松了,这种解脱是村民们感受最深的。

其次,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磨合一段时间后,桌餐的分量大致有了谱,就能减少对食材的浪费,还能避免以前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的白色污染。

最后,实现了“转民风”与“兴产业”的有机结合。农村地区的人情往来使很多人不堪重负,而这种具有第三方委托性质的“合约食堂”对无正当理由的设宴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助于扭转民风。同时,有条件的“合约食堂”可以采取承包等经营方式,在优先满足村民需要的前提下,配套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这也使得“合约食堂”具有了长久生命力。

乡村红白喜事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虽然各地习俗迥异,但都应在节俭操办、减轻污染等方面下足功夫。剑河县的“合约食堂”提供了一个思路,但这种共享模式并不是万能的,离不开一定的民俗、产业等基础。各地务必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等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方案与路径,既要逐步规范,符合减轻负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又要平衡好与民俗的关系,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