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竟也能“推窗见绿”|春遇平凉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4-17 00:04:44 浏览()次

四月上旬的甘肃平凉,已满眼绿色、山花烂漫。一大早,崆峒区的南山生态公园就已迎来不少市民,他们三五成群,有的放声高歌,有的锻炼身体,还有的牵着幼儿嬉笑玩闹。“尤其周末两天,每天上山的市民能超过万人。”跟随甘肃省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怀义的脚步进入公园,只见林木繁茂、花朵盛开,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只是一片荒山。

图为南山生态公园。宋杨摄

全市森林覆盖率33.8%,这对于自然植被茂盛的中原、南方城市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5年时间里,平凉保持着每年50万亩以上的造林绿化速度,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2022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平凉也成为甘肃省第一座获此殊荣的城市。

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林

提到西北地区,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气候干旱、风沙肆虐、水土流失。然而在平凉,却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有层次、有色彩、有厚度的城市绿色风景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平凉之所以能成为全省第一座国家森林城市,离不开全市上下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认识。2016年开始,平凉把林业生态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崛起、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在为期5年的造林绿化行动中,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全市上下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00多万亩。

“平凉先天自然条件不占优势,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面临不少困难,也缺乏相关经验。于是我们到陕西延安等地去学习取经,看看同样是西北地区,类似的生态状况、气候条件,他们是如何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平凉市林业发展规划调查队队长吕陆军向记者介绍。实地调研学习,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林,6年时间里,平凉每年创建市级生态园林式单位小区120个,累计建成大型生态公园27座、城区城郊公园98座,以及众多口袋公园,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9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5.59平方米,市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提升。植树造林,全民受益,全民参与。每年春秋两季,平凉会组织全市干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7%。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南山生态公园打造成植物园,增强科普性,让更多市民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生态文化。”吕陆军说。

森林是碳库,是水库,是钱库

“根据测算,平凉现在可供碳汇交易的森林面积有110万亩,很多南方的企业想跟我们做交易,我们对此的态度一直是比较稳妥、谨慎的。”在平凉市委书记王旭眼中,森林是宝贵资源、是发展优势,也是子孙后代的钱袋子,要持续不断开展植树造林,培育碳汇,把底数摸清,把总量做大。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高耗能企业如何降碳?一方面是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就是置换。我们要把碳排放指标留给来平凉发展的企业。”王旭书记看到的是绿水青山更长远的价值。重视森林,就是重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平凉市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保护与治理并重、经济与生态协调,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生态变化带来的绿色福利。

图为崇信县农业产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养殖的中华蜜蜂。宋杨摄

依托优质的森林资源,林下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平凉精心培育以“静宁苹果”为代表的苹果品牌,品牌评估价值达到180.86亿元。崇信县积极探索“林+畜禽”“林+蜂”“林+旅”等发展模式,全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5527亩,建成林区中华蜂养殖基地6处,林下养鸡、养猪企业100户,林间农家乐30余处,年均实现经济收入3200万元以上。“中华蜂蜂蜜的品质高,市场售价能够达到100元/斤,很好地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崇信县农业产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职员刘伟蕊告诉记者。

林水相依,滋养万物。提高森林覆盖率,也有利于城市小气候的整体改善。随着大规模造林绿化,平凉市年平均降水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毫米提升至500多毫米,丰水年能超过600毫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愿景,在平凉成为可能。

“未来,我们会在守住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持续绿化、科学绿化,在适宜的地方,选择适宜的树种,用适宜的方式推进绿化工作,不断扩大我们的生态优势。”吕陆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