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生态环境局近日组织召开全系统工作务虚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2025年及“十四五”时期工作成效,科学部署2026年重点任务,前瞻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路径,既是复盘过往、凝聚共识的交流会,更是锚定目标、蓄力奋进的动员会。
会上,各分局、科室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聚焦生态环保领域难点堵点,结合2026年目标设定与“十五五”规划编制,谈思路、提举措,贡献了一批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市生态环境局分管(包联)领导逐一点评,既肯定亮点成效,也梳理短板不足,为后续工作提供精准指导。
会议指出,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交出亮眼成绩单。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1月—9月市区优良天数达201天,同比增加35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4.4%;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52个省级项目已完工45个,剩余7个年底前将全部竣工,6个国考断面均达优良水体标准;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化,受污染耕地与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继续保持100%,“无废城市”建设稳步向前;督察整改与执法监督高效有力,773件群众举报件办结率超99%;9项省级约束性指标中,4项减排指标提前完成,5项质量指标达成阶段性目标,为“十四五”圆满收官筑牢根基。
会议强调,2026年是“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美丽太原建设从系统治理迈向深度攻坚的关键节点。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需强化省会担当,以“领头雁”自觉、“首位度”标准、“扛龙头”魄力,锚定生态文明建设坐标,聚力四大领域攻坚:
聚焦“美丽蓝天”,深化大气协同治理:以年度空气质量改善方案为核心,推进工业源、燃煤源深度减排与“创A升B”行动;加强移动源、扬尘源管控,推动新能源替代与扬尘精准治理;开展重点行业VOCs源头替代及无组织排放治理,拓展碳减排监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聚焦“美丽河湖”,守牢水环境底线:健全“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长效运维机制,推进排污口整治与污染源电子地图建设;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汾河段生态补水优化与重点区域水生态修复,构建汛期智能管控体系,保障水质稳定达标。
聚焦“净土保卫”,强化全链条管控:深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健全重点地块闭环监管机制;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固废非法倾倒整治,打造工业固废资源化示范;完善危废信息化管控与小微企业收运网络,探索难处置废物资源化路径。
聚焦机制创新,构建共治共享格局:深化校地科研合作,攻坚关键环保技术;推行“非现场监管+信用评价”模式,提升执法精准度;完善联防联控与风险预警体系,抓实督察整改,凝聚治理合力。
会议要求,全系统需以“严细实”作风推动落实,立牢“领头雁”标杆、树起“首位度”标准、扛起“龙头”责任。一是筑牢党建“压舱石”,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二是锻造执法“铁军”,加强队伍专业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干事氛围;三是健全协同“大格局”,强化与发改、工信等部门联动,开展“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活动,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四是锤炼务实“好作风”,深入基层调研,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为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夯实生态基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