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河南两省办公厅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将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方案》不仅明确了皖豫省际毗邻区域的合作路径,更把多年来两省生态共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分头治理变为“一盘棋”系统治理。
其实,不光是省际交界区域,就连一个省内的不同地市有时也面临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比如,烟花爆竹禁售禁放、散煤治理、秸秆禁烧等,紧邻区域政策不一样,治理起来成本就会提高,而且效果不佳,行政壁垒和监管分割会让双方都很头疼。一些“头脑精明者”也从中摸到游击战的技巧,总是在交界区域迂回活动,监管起来难度很大。这次皖豫两省就是瞄准了跨界区域治理的难题,把协同联防联控提上了日程,可以说原来是“各扫门前雪”,现在叫“协同解难题”。
这一《方案》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是两省在实践中探索合作联防联控的结果。今年4月,两省生态环境厅就曾对汛期污染进行协调沟通,通过排查会商,有效解决了洪河、小洪河等河流水质波动问题。 双方还共同开展跨界河流污染应急处置,通过联合监测、溯源排查进行精准管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今年以来,豫皖交界地市先后多次召开联防联控会商会议,协同治理的范围已从水体延伸到大气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 这次《方案》的出台,正是两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共赢成果。两省将支持毗邻市县深化钢铁、水泥、焦化和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强臭氧、细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夏季臭氧污染等应对机制。由此可见,协同治理已经从临时会商提升到在制度上推动产业污染联防联控的高度。
皖豫两省的协作不仅在污染防治层面有不少突破,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面也开始实践探索。《方案》提出,积极发展“以竹代塑”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六安、信阳共建碳汇经济试验区,发挥大别山区生态优势,共同开发增氧固碳、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等碳汇功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绿色金融方面,《方案》支持大别山区绿色金融先行先试,持续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满足绿色产业发展和高碳产业转型需求,这更是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深度融合。相信随着《方案》的出台及各项举措的逐步实施,皖豫毗邻地区将为全国提供更多跨区域协同合作的经验。
近日,安徽、河南两省办公厅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将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方案》不仅明确了皖豫省际毗邻区域的合作路径,更把多年来两省生态共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分头治理变为“一盘棋”系统治理。
其实,不光是省际交界区域,就连一个省内的不同地市有时也面临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比如,烟花爆竹禁售禁放、散煤治理、秸秆禁烧等,紧邻区域政策不一样,治理起来成本就会提高,而且效果不佳,行政壁垒和监管分割会让双方都很头疼。一些“头脑精明者”也从中摸到游击战的技巧,总是在交界区域迂回活动,监管起来难度很大。这次皖豫两省就是瞄准了跨界区域治理的难题,把协同联防联控提上了日程,可以说原来是“各扫门前雪”,现在叫“协同解难题”。
这一《方案》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是两省在实践中探索合作联防联控的结果。今年4月,两省生态环境厅就曾对汛期污染进行协调沟通,通过排查会商,有效解决了洪河、小洪河等河流水质波动问题。 双方还共同开展跨界河流污染应急处置,通过联合监测、溯源排查进行精准管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今年以来,豫皖交界地市先后多次召开联防联控会商会议,协同治理的范围已从水体延伸到大气污染防治等多个领域。 这次《方案》的出台,正是两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共赢成果。两省将支持毗邻市县深化钢铁、水泥、焦化和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强臭氧、细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共同应对、夏季臭氧污染等应对机制。由此可见,协同治理已经从临时会商提升到在制度上推动产业污染联防联控的高度。
皖豫两省的协作不仅在污染防治层面有不少突破,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面也开始实践探索。《方案》提出,积极发展“以竹代塑”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和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六安、信阳共建碳汇经济试验区,发挥大别山区生态优势,共同开发增氧固碳、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等碳汇功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绿色金融方面,《方案》支持大别山区绿色金融先行先试,持续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满足绿色产业发展和高碳产业转型需求,这更是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深度融合。相信随着《方案》的出台及各项举措的逐步实施,皖豫毗邻地区将为全国提供更多跨区域协同合作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