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龙江实践,以精准治污破解民生关切的环境难题,以科学护绿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低碳转型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6年获评国家优秀,出门见蓝、推窗见绿,江边看鱼、田园赏花,这些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是黑龙江省交出的一份厚重“生态答卷”。

图为松花江哈尔滨段。
治水:守好重要关口坚持“五水共治”
深秋的松花江畔,在何家沟栈道旁,哈尔滨铂格婚纱公司摄影师李龙正忙着为新人捕捉这份浪漫,“原来这地方没这么多人,因为之前水沟子比较臭,这五年变化很大,每年由我来拍的新人就有300多对。”
每一次快门的轻响,不仅定格着新人的甜蜜,更悄然记录着这片水域的重生。松花江,这条滋养东北平原的龙江“母亲河”,曾一度因工业排污、生活污水的侵蚀,沦为黑臭水体横流的“生态伤疤”。
治水之要首在清源,也就是“排口水”。入河排污口整治成为这场碧水保卫战的关键一役。2022年3月,黑龙江省历时3个月,开展了以松花江干流为重点的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同步建立了“县区周巡查、地市月核查、省级季抽查”和“局长查现场”的常态管理机制,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率达100%,整治率达97%,从源头上切断污染传输。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还稳定优化“干流水”,加快改善“劣质水”,严密守护“水源水”,常态治理“身边水”,通过加密松花江流域重要点位监测、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实施网格化监管和常态化交叉执法、深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整治和评估等手段,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何家沟、肇兰新河、蜚克图河……这些曾让沿岸居民掩鼻而过的黑臭水体,如今污浊尽扫,重焕清澈容颜。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邢佳介绍:“从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氨氮和总磷这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来看,2025年和2021年相比,下降率都在15%至20%,这些指标的下降充分说明了水质越来越好。”
2024年,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4.4%,较2021年提高12.5个百分点,较2016年提高29.6个百分点,今年1月至9月份延续了这一持续改善向好态势,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5.2%,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松花江干流水质改善为优等级并稳定保持三年,一度难觅踪迹的鳌花、乌苏里白鲑等珍稀鱼类重现松花江,人水和谐的北国风光吸引着八方来客。
提气:重点领域治理 雾霾稀奇了
五年的生态蝶变,不只映于一江碧水,更见于万里晴空。全省供暖季启幕,恰是对“龙江蓝”成色的年度大考。哈尔滨市民李敬凯说:“以前刚供暖的时候,天儿看着灰蒙蒙的,出门的时候得戴口罩,现在天也特别蓝,雾霾比较稀奇了。”
从“灰蒙开局”到“晴空常驻”,这张跨越五年的“蓝天答卷”,是全省上下勠力攻坚的生动注脚。
在鸡西市密山市朝阳热电有限公司,企业自筹资金5000万元,从2024年5月开始对一热锅炉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投产后,锅炉实现烟尘排放量减少6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80%、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60%,符合排放标准。”企业安环部主任蔡伟说。
昔日的“燃煤大户”——大唐鸡西第二热电公司,核心锅炉也已悄然完成超低排放“换装”。煤城七台河,废弃的矿井瓦斯也不再直排天空,而是化作清洁电力。七台河蓝天瓦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徐权说:“我跟煤打了半辈子交道,那时候一下班身上全是黑的,一到供暖季,那天上飞的家雀都是黑的,现在我转型了,干绿电了,守护好这片蓝天。”
为提升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十四五”以来,黑龙江省抓实重点领域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冬病夏治”,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抓实重点时段保障,在应对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上,强化省内“哈大绥”联防联控,省外与吉林、辽宁、内蒙古地区协同联动;抓实重点区域监管,抽调省市两级执法力量组织47个工作组深入重点县区开展监督帮扶,指导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
2024年,黑龙江省PM2.5浓度降至27.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4.2%。今年1月—9月,全省PM2.5浓度为24.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3.9%,分别优于全国平均值1.5微克/立方米、6.3个百分点,“龙江蓝”变成了手机相册里常存的“天空壁纸”。
降碳:“买碳”到“卖碳”激活绿色动能
当“用环境换增长”的粗放老路成为历史,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企业逐鹿新赛道的“制胜密钥”。
黑龙江岁宝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伟东介绍,2023年度,公司的碳排放亏损是13.7万吨,亏损额是1400万元,这是一个很大的“窟窿”,需要在碳市场去买,在生态环境部门的帮扶指导下,2024年我们实现了20万吨左右的扭亏为盈。
国能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也曾面对同样困境。2021年和2022年期间,企业因碳配额不足,累计花费近千万元购买,仿佛戴着一副无形的“脚镣”,在市场中艰难前行。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精准指导下,企业实现了从第二履约周期亏损17万吨到第三履约周期盈余2.9万吨的转变。
从“买碳”到“卖碳”,从“负债”到“盈余”,生态账本与经济账本同步飘红。为让这样的“双赢”个案成为常态,黑龙江构建起“1+N”政策体系,以省级“双碳”实施意见为引领,配套19个专项方案,清晰勾勒出低碳转型的“路线图”。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有99家重点排放单位在全国碳市场活跃交易,累计成交额突破40亿元。大兴安岭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年均减排二氧化碳6000余吨当量,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变成“绿色银行”。
下一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以更强决心、更实举措建设更美的黑龙江,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龙江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