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瘦身、服务增效,江苏环评改革激活绿色动能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0-11 11:23:02 浏览()次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江苏省常州市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的创新实践。

制度创新,构筑环评改革“四梁八柱”

2022年以来,常州市深入应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优化营商环境、赋能环境精准治理、服务综合决策等方面,特别是引领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针对电镀产业布局分散、污染严重、整体水平不高的发展模式,常州市结合分区管控管理要求,推进电镀行业高标准、全覆盖治理,规划建设新北、武进、常州经开区3个表面处理中心,借助“绿岛”政策,推动高环境风险产业向重点管控单元集聚发展,解决了电镀行业“反复治、治反复”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传统产业焕新与绿色生产力提升的“双赢”。

常州这一成功实践,为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深化应用提供了范本。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的重要基础性制度,江苏自2020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江苏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以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正在成为协调发展和保护的“绿色密码”。全省国土空间被划分为4570个环境管控单元,每一个单元都配套一张“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项目准入底线,从源头上筑牢生态防线。

在精准研判项目环境准入,助力高效落地的同时,江苏持续打出环评改革“组合拳”,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创新开展建设项目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价,对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水平先进的项目,积极主动优化服务,提高服务便利化水平。对符合先进性条件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链项目,提供全过程环评指导服务,给予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等。

围绕重大项目审批、污染物总量指标供给、环保手续办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企业关切,江苏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环评与排污许可管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8项具体措施,全面服务新发展格局。

2022年,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一网通办平台上,一次获批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意见。这是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在江苏全省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协同审批试点工作的首次落地实践。在苏州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江苏将排污许可简化管理企业,全部纳入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范围,企业可在建设项目开工前自愿同步申请办理环评与排污许可手续,实现同步受理、同步审查、同步办结、核实生效,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园区试点,打造深化改革“前沿阵地”

“你好,我是来领取环评豁免同意复函的。”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企服中心生态环境局审批窗口前,南通捷欣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宋丽娜将申请材料提交给窗口工作人员。

现场查看并核对申请材料后,工作人员就将打印并盖好章的同意复函送到宋丽娜手中,前后耗时不到5分钟。“真的是立等可取,这对企业来说,太方便了。”

今年年初,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园区,成为全省3个试点园区之一。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环境准入为先导,在筑牢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同时,实现“申报即办理、办理即开工”审批服务新模式。据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张满霞介绍,普通环评审批流程为受理、公示、评估、审查、批复。而豁免环评的办理流程则精简为申请、复函两个环节,符合豁免条件的企业,在提交豁免环评申请材料后,开发区生态环境局立即出具复函,无须履行传统环评审批程序。不仅节省环评编制时间,审批时间也由原来法定的30天缩减为立等可取。

园区经济占据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江苏经济的特色名片。早在2019年底,江苏就研究制定了《江苏省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方案》,围绕优化环境准入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管、统筹推进园区污染治理、完善支持绿色发展有效措施等四个方面出台了16项改革举措,赋予园区更多自主权,推动园区“环境美”与“经济强”并驾齐驱。

作为生态环境部首批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江苏在具备条件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溧阳高新区3个园区开展环境准入研究,试点环评降级管理,扩大豁免环评行业范围。苏州工业园区首创“申报即同意”豁免审批,项目投产踏上“快速道”;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对19大类、81小类原需编制报告表的项目实行“豁免+备案”,环评时限压减至“近零”,为优质项目落地按下“快进键”……改革试点园区率先探路,为环评制度联动改革提供“江苏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好各项环评改革试点政策,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冯程说。

精准施策,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环评改革的红利,正通过“政策管道”精准滴灌至企业发展一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江苏永瀚特种合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一家民营企业,拟建设的先进高温涡轮精铸叶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位于太湖一级保护区,面临严苛的排放限制。

针对项目时间紧、建成后急于投产等困难与问题,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启动“1+1+X”专班服务,邀请专家团队对项目设计方案优化调整,指导企业做好生产废水处理和回用,将废气污染物排放量降至最低,并同步完成环评与排污许可审批,一次性向企业发放“两证”,满足了企业项目建成后即可验收投产的诉求,加速了项目投产达效。

这样的“加速度”,得益于江苏今年7月出台的《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此文件明确推动审批简约高效,根据项目性质分类实施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打捆”审批、无需重新审批等改革措施。

重大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江苏对纳入国家或省重点计划的重大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全力保障项目早日合法开工建设。

“盐泰锡常宜铁路”全长300公里,沿线噪声敏感目标分布集中,沿线生态环境也较为敏感。“为保障项目审批,我们组织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门、省市县铁路部门、专家团队等约40人的工作组,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项目负责人胡茂杰介绍,从环评报告书编制到审批完成,只用了不到60天,创下江苏省高铁环评审批的最快速度。

高效审批的背后,是全省层面系统性的服务保障。江苏对全省重大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指导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环评审批服务信息卡”,确保项目按序时推进。各地主动提前介入,进行工作专班服务,向企业敞开绿色通道,上半年500个省重大实施项目,375个项目已取得环评批复。

改革红利不仅体现在审批的“加速度”上,也体现在要素配置的“精准度”上。通过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江苏正努力将环境资源盘活为可流动的生产要素。2021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线上排污权交易2354笔,交易金额达1.13亿元,服务企业近500家。江苏国信滨海港发电有限公司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等一批能源保供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解决了排污总量指标。

从审批瘦身到服务增效,从园区试点到全域赋能,江苏正通过一系列环评改革“组合拳”,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让绿色真正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