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不断丰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履责的“工具箱”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0-09 11:45:22 浏览()次

传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模式常陷入“小额赔偿项目实施难、企业匹配修复项目难”的困境,修复周期长、项目落地难等问题,有时让企业在履行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时停留在“被动担责”层面。如何将环境责任转化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苏州工业园区以系统思维和创新实践,探索出“分类施策、多元履责”的新路径,为破解赔偿困局、激活企业主动性提供了宝贵的“园区经验”,也为深化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注入了新动能。

制度创新是打通赔偿“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园区生态环境局印发的《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流程》,其核心在于构建了“赔偿—修复—提升”的闭环体系。这一体系通过三大支柱实现突破:一是以“劳务代偿”降低小微主体履责门槛,让环保理念传播成为责任履行的新形式;二是以“清洁生产替代”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将赔偿义务深度融入生产流程优化;三是以“司法联动”保障执行刚性,确保责任落地有声。制度设计的创新性,为后续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大创新路径成为激活企业主动履责的“新引擎”。一是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替代性修复,让“赔偿即投资、修复即升级”成为现实。 园区鼓励有意愿的企业将赔偿资金投入清洁生产改造。某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因活性炭更换不当造成大气污染后,主动选择投入11.5万元改造注塑机冷却水系统。短短3个月,便实现每小时节水21.7立方米、年节电4.1万千瓦时、年减碳18吨的显著成效。这不仅足额履行了1.4万元的赔偿责任,更通过水碳双降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这种将环境责任深度嵌入生产流程优化的模式,彻底扭转了赔偿即“纯支出”的刻板印象,为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转型样本,极大提升了自主履责的主动性。

二是鼓励小额赔偿企业开展“劳务代偿”,这也为小额赔偿企业开辟了灵活高效的履责新通道。针对小额赔偿企业项目实施难、匹配项目难的痛点,园区统一劳务代偿抵扣标准,鼓励企业以环境宣教服务履行责任。如某新材料企业员工参与半日环保宣讲即完成履责;某新能源企业员工化身“环保导师”,在生态基地向青少年普及海绵城市与新能源知识;某空调企业员工走进社区共建“共享花圃”,向社区居民传播生态环保理念。这些实践打破了资金赔偿的单一模式,将企业员工转化为环保理念的传播者和绿色行动的践行者,极大降低了履责门槛,有效激发了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了从“要我赔”到“我能做”的根本转变。

从实践意义看,一方面,两大创新路径有效破解了传统修复周期长、项目匹配难的困境,加速了责任履行的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履行责任,不仅塑造了负责任的绿色形象,更在清洁生产改造中优化了管理、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竞争力,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其核心价值在于,成功推动企业从环境责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绿色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和价值创造者。这正是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面向“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唯有不断丰富赔偿履责的“工具箱”,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不应只是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应成为驱动其绿色转型的“助推器”。通过制度创新与路径优化,让企业从“被动担责”走向“主动作为”,在履行环境责任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引领更多企业踏上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