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理念,广州市番禺区近期以广州市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为统领,紧抓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打造美丽全运契机,推进广州大学城协同开展“美丽生态环境、美丽城市空间、美丽文化风貌”三大品质提升行动,实施多项“美丽工程”构建环境优美、青春活力、绿色智慧的“美丽细胞”集群,探索全域美丽、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
水景城交融,打造美丽生态环境
番禺着力提升大学城河道品质,建设“美丽河湖”。建成大学城水生态示范区,构建“一轴一环”25.14公里生态碧道,实现水景、园景、城景和谐共生。通过补水及水动力提升、生态岸线构建及河床生态修复、水循环及生态湿地、碧道等“美丽工程”建设,改善大学城河湖水环境,提升河涌水动力,构建大学城碧道体系。目前,大学城中心湖已入选广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完善绿地系统,贯通“美丽绿道”。围绕全运会重点区域、路径、场馆周边,持续推动绿化提升及环境整治。以中心湖绿地为核心优化大学城多级公园绿地系统,引入适宜种植、四季有花有景的乔木、灌木和时花等植物品种,全方位、立体化绿化和美化大学城。对南沙港快速出入口、引桥、桥墩、桥下空间以及赤坎桥周边、内环路及环湖路(体育中心周边)绿化提升,优化树木花草配置、林层结构和标识系统。累计完成区域绿化整治提升约102亩,翻新快速路引桥并粉饰桥墩58个,新建及翻新村心公园和口袋公园4个,实施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7项。
南亭西街涌碧道
低碳智慧赋能,建设美丽城市空间
以“低碳智慧”为特色,升级“美丽场馆”。大学城体育中心以“国际标准、岭南风韵、绿色低碳”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实现赛事功能与赛后利用率的双重提升,形成“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在场馆硬件改造方面,从降碳需、提碳效、碳补偿三大方面进行升级成为国内首批零碳体育场馆,采用光伏发电、节水草坪、半开放式结构等绿色技术,年减排二氧化碳200吨。在场馆运营方面,引入AR实景导航、AI智能安防等智慧系统,提升场馆运营效率和观赛体验,实现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
大学城体育中心
以“校地协同”为路径,激活“美丽校园”。释放大学城作为“智核”的产业驱动力,发挥科创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联动区域产业升级,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强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加快推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落地广州大学城,打造“国字号”科创平台矩阵。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政校企共建低空经济“一基地一中心”,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以“青年友好”为导向,打造“美丽街区”。投入5.7亿元升级改造大学城31条道路,路线全长约55.8公里。新建58公里彩色骑行道和慢跑道,采用活力橙、文化蓝、科技红等主题色彩,优化无障碍设施系统,实现步行、骑行、跑步三线贯通;实施“多杆合一”、智慧斑马线、动态发光标志牌及自适应路灯,增强安全与智慧化水平。注重青年运动需求,在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布局越野滑轮、攀岩等极限运动场地,以鲜明的色彩设计和活力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青年体育片区。
大学城中环东路、西路精致街区
文化引领亮点,塑造美丽风貌
推动村貌整治,共创“美丽乡村”。投资约1500万元对大学城四条村实施“一村一品”改造,提升村容村貌。整治村周边沿路环境,新建围墙、牌坊翻新、外墙及店铺招牌整饰等;提升改造村重要节点(公园、广场、出入口),对农房风貌提升及隐患房屋修缮;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将岭南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市更新。依托全运契机开发龙舟文化展、水上项目等特色文旅,校村合作带动村民增收,打造特色乡村风貌带,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融合科教研学,构建文旅示范。联动长洲岛、生物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岛联+”科普文旅发展计划,开发历史文化、健康生态等“谷岛打卡行”研学路线14条。结合全运会氛围优化场馆周边环境,在附属公用设施设计中融入岭南文化;结合大学城中心湖公园及周边自然山体,打造开放共享的生态体育公园,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辨识度。
岭南印象园舞狮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