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场馆有多少?如何推进 十五五 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15 11:28:58 浏览()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等,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宣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基础好、有条件、有意愿的单位,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场馆,面向公众开放,发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2025年年底前,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至少1个生态文明教育场馆。

生态文明教育场馆是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与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技能、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环境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也是生动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阐释美丽中国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的重要窗口。

为摸清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底数,为“十五五”制定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场馆高质量发展政策决策作参考,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指导下,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成立调研小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城市及地区生态环境部门支持配合下,于近期通过电话访谈、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专家座谈等方式进行摸底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基本情况

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教育场馆是指具有生态环境特色和生态环境科普资源,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实践成果,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场所、场地或机构。其类型包括:

(一)  展厅场馆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水族馆等;

(二)  自然生态类: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农场等;

(三)  科研院所企业类:具备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企业、工业园区、学校等;

(四)  环境治理设施类:环境监测站、水处理站、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

本次调研共涉及541家场馆,分布在全国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从类型看,这些场馆接近半数为展厅场馆类(46.58%),接近1/3为科研院所企业类(32.35%),一成半以上为自然生态类(17.56%),环境治理设施类占比最低(3.51%)。

从分布看,东部地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占比最高,为1/3以上(38.38%);中部地区占比略低,接近1/3(30.07%);西部地区占比1/4(27.12%)以上,东北地区占比最低(4.43%)。其中,位于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湖南三省辖区内每个地级市均拥有至少1家生态文明教育场馆。

由此可见,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场馆以自然博物馆等展厅场馆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从经费保障看,接近半数场馆靠自筹进行经费保障(48.44%),略高于财政经费保障比例(46.65%),多种方式结合筹集经费的占比为4.24%,社会赞助方式最低,仅占总数量0.67%。

从运维方式看,九成以上系自主运维(98.71%),仅有1%左右系以委托第三方方式运维(1.29%)。

由此可见,当前场馆以自筹及财政保障为运维资金主要来源,并以自主运维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

从人员配备看,九成左右场馆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一成不到场馆采用专兼职人员结合方式(7%),仅有个别场馆全部采用兼职人员管理运维(2.22%)。

由此可见,当前场馆工作人员是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的队伍。

从宣传渠道和宣传产品开发看,微信平台是场馆对外宣传主要渠道(58.23%),网站(26.06%)及微博和抖音(15.71%)为辅;少许场馆没有对外宣传渠道(6.1%);现有宣传产品以折页为主(38.82%),音像制品(16.08%)和出版物(14.23%)为辅,少许场馆开发了相关文创产品、宣传展板等(6.84%),有近1/4场馆没有开发对应的宣传产品(24.03%)。

可以看出,当前场馆以微信平台及传统宣传产品为主开展宣传。

从主管部门看,仅有1/5场馆(21.4%)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为行政主管,其余4/5场馆(78.6%)主管部门为其他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机构。

由此可见,由生态环境部门主管的场馆占比相对有限。

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有序推进“十五五”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结合调研情况及专家意见,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扩大内涵外延

调研发现,目前各地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与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方高度重视,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与宣传、教育、文化、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有些地方因对这项工作了解不充分、重视不够、地方财政紧张等原因,导致场馆建设长期停滞不前,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场馆数长期仅为个位数。

调研中遇到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很多地方有关同志对生态文明教育场馆概念理解模糊,不能确定到底什么样的场馆才能定义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这也导致不少地方特别是地级市(也有个别省级)在调研中出现零填报情况,并且在利用既有场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方面也乏善可陈。

鉴于如上情况,我们建议:

一是国家层面继续在政策文件中对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予以鼓励,提供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并通过开展宣传、培训等方式充分解读政策。

二是延续《行动计划》中“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基础好、有条件、有意愿”等原则,不是从管理主体、硬件建设,而是从开放频次、发挥功能和效用角度对场馆建设提出鼓励性、倡导性要求,从软硬件设施、数字化建设、宣传推广、研学拓展、互动体验、绿色运营等方面予以指导。

三是鉴于全国目前已有2500多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可以鼓励地方将其纳入生态文明教育场馆范畴,也可以鼓励建设社区(乡镇)环保小屋、口袋场馆等。

(二)探索多元融资渠道,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可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将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支持范畴;也可鼓励社会第三方资金参与建设,国家或地方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扶持;还可通过鼓励各地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公民、环保社会组织(NGO)等多方参与的公益生态环境保护基金,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宣传、教育、文化、城建、园林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作用,充分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环保设施开放、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环保社会组织(NGO)等当地优质生态环境宣教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吸引更广大公众了解和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

(三)搭建交流平台,共享管理经验

推动场馆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及环保组织合作交流,共享生态环保知识资料、环保影视等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可以联合举办展览、开展一些面向社会的展示活动。

以一些规模大、基础条件好、影响力大的生态文明教育场馆为依托,定期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线上线下总结交流甚至竞赛等活动,加强对场馆展示内容、解说及管理等方面培训,共享建设和管理经验,统筹推进协同发展。

(四)积极设定主题,从实践性参与性角度策划活动开发产品

提前通过多样化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公布场馆开放时间、地点、方式、行程路线等信息。结合六五环境日、生态日等重大纪念日设定主题、开展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开展活动,线下以导览讲解等常规开放为主,线上实现云开放、云参观、云互动。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公众特点,开发针对性强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环保知识讲座、互动体验、生态观察与记录、环保手工制作、绿色生活工作坊等,深入设计开发生态环境研学、夏令营等互动性好、参与感强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和兴趣偏好公众需求。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鼓励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将公众反响较好的环境教育内容整合形成系列宣教资源,推荐至知名网络平台,使场馆活动工作系统化、常态化、普及化。

(五)建立评估反馈和奖励激励机制

从国家层面对场馆运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评价体系,定期向社会推荐适合向公众开放的优质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名单,从接待人数、观众满意度、教育效果、社会影响力等多个维度对场馆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运营策略和内容建设方向;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奖励激励机制,强化典型引领,推进示范创建,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运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