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瓯江源头海拔约900米的高山上,一片细腻的人造沙滩伴着清澈水源铺展眼前。孩子们赤脚奔跑,欢笑着扑向清凉的水面,身后是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湖景民宿,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这片被称作“云顶沙滩”的亲水乐园,是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屏南镇对水库滩涂的改造创新项目,也是丽水挖掘水资源多元价值、变“富水困境”为“活水财富”的精彩缩影。
近年来,丽水以水为脉、因水而兴,打造“水乐园”升级亲水体验,建设“水工厂”实现产业跃迁,通过激活“水银行”推动资源变现,并依托全域“水蓝图”系统谋划、协同发展,持续将丰富的水资源转化为富民强市的发展动能,走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并行的水经济创新之路。
打造水乐园,亲水经济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丽水地处六江(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椒江)之源,森林覆盖率达80.3%,独特的气候环境吸引不少游客前来纳凉。特别是在乡村高山上,气温比城里低得多。帐篷支起来,露天KTV唱起来,夜里还有人睡在星空下,让人离自然更近了。
在莲都区峰源乡猕猴峡,体感温度已降到了25℃。微凉的山风裹着丰沛水汽迎面而来,眼前是铺天盖地的蓝与绿。峡谷两边的苍翠密林将阳光滤成温柔的光斑,洒在碧玉般的葫芦潭、鸳鸯潭上。
“这里的水和玻璃一样透明,干净得很。连空气里都飘着未经修饰的野趣。”一名慕名而来的游客由衷地感叹,终于可以看到没被过度雕琢的山水,尝口带着烟火气的农家菜,能在碧水中尽情的舒展,寻找片刻宁静。
景宁县大均乡的亲水经济更为生动。瓯江流域小溪支流绕乡而行,当地人撑船撑排,以水为生,竹筏、皮筏漂流等旅游体验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形成了极具本地特色的“撑杆”文化。
游客在畲乡景宁体验皮筏漂流等旅游项目。
“即使到了秋冬季,依然有来这里玩水的游客。”经营竹排项目的老板周仁建告诉记者。他创新的竹排“渡亲”项目,可让游客乘坐撑杆竹排体验畲族传统婚俗,月接待游客近2000人。
“本来分淡旺季,创新‘撑杆’项目后,弥补了季节性短板。”经营杂货店的吴丽萍感受到亲水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而在遂昌县的洋溪源,“趣野·溪FUN”项目则是另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地方,如今成了有名的景点。每年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体验桨板、玻璃船等水上运动。项目运营负责人黄丽英告诉记者,今年又扩建了300平方米的室内咖啡屋,为村集体带来了近10万元的租金和分红收入。
如此丰厚的水资源“家底”,得益于丽水持续的生态保护与长期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达55亿元,这个国家级试点工程,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构筑起了安全屏障。
丽水市区南明湖上漫天飞舞的白鹭。
随着水质和环境的保护和提升,丽水的“水”声名也因此鹊起,并从自然景观演变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云顶沙滩到畲乡漂流,丽水通过打造差异化、体验式亲水项目,成功将凉爽气候和优质水体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这种转变背后,探索出了一条以水旅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壮大的共富新路径。
建设水工厂,一滴水带来产业跃迁
碧绿的水面上,白鹭轻掠而过,水下鹅卵石的纹理与游鱼的身影清晰可见。这正是丽水如“玻璃”般水质的最佳写照。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关勇刚告诉记者,2024年,丽水市保持了国控断面、省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四个百分百”。
如何将这些优质的水资源,延伸到实体产业中去?
在龙泉市查田镇的“丽水山泉”矿泉水生产基地,数百米长的全自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货车源源不断将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这里的地下水资源偏硅酸含量达49.2毫克/升,且耗氧量指标仅0.33毫克/升,属罕见优质矿泉水。”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邹妍介绍。
2022年,龙泉青坑底矿泉水厂生产线联合调试的轰鸣声,宣告了丽水高端水产业的新起点。其中一期项目建设了3条矿泉水生产线,实现“年产15万吨矿泉水”生产规模。
水源品质是“丽水山泉”的核心竞争力。杭州亚运会期间,“丽水山泉”从绿水青山中走出来,成为西子国宴用水保障重大外交活动,并获赞扬好评。
好山好水长出好药材,丽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季晓武摄
“以前常年在外务工,丽水山泉落户后,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也不错。关键还能经常喝到优质的家乡水。”当地村民丁连斌高兴地说。目前,生产基地已吸引了30余名附近村民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生态饭”。
水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此,清澈好水也不断吸引企业前来投资。龙泉市周村村引来铁皮石斛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唯珍堂”,开发出铁皮石斛花茶、鲜条、枫斗、石斛酒等系列产品,打造了一条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年产值超5000万元。
从水源保护到生态养殖再到高端制造,一滴水的旅程,已然串联起丽水水经济的产业升级路径。丽水以“水”为媒,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从一瓶高端矿泉水到铁皮石斛精深加工,实现了水资源价值倍增。通过打造“丽水山泉”等标志性产品,丽水成功将水质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为生态工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激活水银行,让水资源变现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丽水河网纵横密布,全市有109条流域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河流;973条流域面积超5平方公里的河流。丰沛的水资源是丽水与生俱来的良好基因,其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92亿立方米,居全省之首。
如何因地制宜,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
2023年初,一项金融创新破局开篇。丽水率全国之先推出取水权质押贷款——“取水贷”。据悉,丽水将水电核心生产要素“取水权”作为抵押物,根据核定的年取水量推算出发电收益;水利部门对水电站“取水权”进行质押登记,金融机构以“取水权”作为质押品向企业发放贷款,利率也较市场平均水平有所下调。
青田县方山乡奇艺水电站是“取水贷”的首批受益者,在水电站厂房内,隆隆的设备机声连绵不绝,马不停蹄的发电效率,得益于今年上半年水电站的成功改造升级。
“现在通过手机就可远程操控发电机组,节省了人力成本,水资源利用率也显著提升。”电站负责人叶建毅介绍,奇艺水电站于1997年投产。经过20多年运行,水电站设备老化、机组效率较低,使水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水电站融资一直是个难题。此次水电站能够进行改造升级,600万元的改造资金就来源于“取水贷”。
水电企业将“取水权”质押贷款用于生产管理、设施维护、设备升级和绿色转型等,进一步提升运营收益,形成良性循环。水资源变水资产,为丽水小水电改造升级解决了融资的燃眉之急。
“过去,小水电站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只能通过担保形式,利率偏高。装机4000瓦以下的水电站基本没相应的贷款产品。现在这类装机规模的水电站,占比近80%。”农业银行丽水分行公司部负责人吴孚松告诉中环报记者,“取水贷”新推出的贷款产品,即使是装机1000瓦的水电站,也能质押取水证申请贷款。
水权质押释放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丽水将取水权这一“沉睡资产”变为“流动资本”,破解了小型水电站融资难问题,形成了“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以“取水贷”为支点的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探索实践成功绘入丽水市水经济发展蓝图。截至目前,丽水市还在不断丰富“取水贷”的内涵和外延,已累计完成“取水贷”授信347.8亿元,实际贷款116亿元。
谋划水蓝图,绘就丽水全域协同发展新画卷
丽水水经济的多元实践背后,是一张绘就已久的系统性蓝图。出台的《丽水市水经济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跳出“以水治水”传统思维,梳理出50多个项目,规划投资超400亿元,计划通过绿色水电、饮用水和酒、低温水、健康、生态精品、水旅、水权交易等七个方面写好“水经注”。
鸟瞰丽水大山里的天然“玻璃水”,晶莹剔透。
经过系统发展,丽水已全域形成“一心、一轴、四区、四级”的旅游空间格局。即以主城区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瓯江生态旅游轴,划分四大旅游功能区,构建中小型山水旅游城市、高等级旅游景区、景区村、风景廊道四级体系。通过“旅游+”和“+旅游”催生第三产业新业态,推动丽水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消费点。
丽水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好山好水能引来好项目。今年4月,浙西南装机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浙江缙云抽水蓄能电站3号机组顺利投产发电。作为丽水首个单体百亿级投资项目,该电站既是国家能源局“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和浙江省重点工程项目,也是丽水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示范项目。据测算,电站全面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万吨。
除项目投资带来强劲的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外,在丽水的游客还能深度文化体验。
在龙泉市宝溪乡塘上村的河畔,一群身着汉服的游客手持青瓷瓶或龙泉宝剑拍摄短视频。
“青瓷与潭水,文化与自然,已成为浑然一体的体验。”上海一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刘文强注意到,过去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8天,现在参与青瓷DIY的游客普遍延长至3.5天,“游客排队体验古法拉坯,自制的青瓷作品烧制后寄往全国各地,让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以《规划》为引领,丽水构建了全域协同、多产融合的水经济体系,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开发到系统产业培育的升级。通过“水旅融合”“水文化融合”等创新模式,丽水的水资源不仅做大了水经济总量,更做响了水品牌价值,持续带动了水经济发展。
如今,丽水瓯江两岸的变革仍在继续。
“随着水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持续提升、利益链日益完善,丽水的好水正从自然景观演变为一种经济现象,这说明优质生态资源完全能够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关勇刚表示,将持续深化水经济改革创新,完善生态补偿和市场交易机制,继续探索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新路,不仅要让“丽水山泉”流得更远,更要让“丽水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
编辑:董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