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两山”转化模式 打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8-12 18:14:48 浏览()次

   近年来,安徽省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浙江省携手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成功打造了林长制等一批全国首创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推动美丽安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项磊介绍,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中,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结合各地自然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培育,科学引导推动各地找准创建的途径和模式。对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优先支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两山”转化成效显著的地区,优先支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二是坚持制度引领、梯次推进。在全国率先构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省级示范建设工作。严格对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要求,在达到省级示范建设要求的地区中择优筛选,推荐申报国家级示范区,同时加强对已命名地区的日常监管。三是坚持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的地区由省政府通报表扬并进行资金奖励,纳入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加分项。
 

   安徽省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为引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构筑多渠道“两山”转化路径,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形成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安徽路径。一是“护绿换金”。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功能,依托生态补偿等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主要包括生态补偿模式。如歙县以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出台200多项新安江生态保护制度及配套政策,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累计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9.9亿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两山”转化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二是“聚绿成金”。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打造生态品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如潜山市以天柱山为龙头做活“生态山水”,整合生态资源,实施全域联动、整体布局,创新“生态+”复合产业模式,推动“绿水青山”持续蝶变为“金山银山”。其中,2024年源潭刷业产值138亿,源潭工业刷占全国市场份额近70%。安徽潜水(潜山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潜水河流域综合治理案例入选《美丽中国在行动2024》。三是“借绿生金”。通过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生态市场和生态金融两种模式,用市场化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或服务。如旌德县积极探索开发林业碳汇价值转化新路径,成立全省首家“两山合作社”,颁发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完成全省林业碳汇交易第一单。率先在全省试点推行“五绿兴林·劝耕贷”,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建立覆盖乡镇级GEP核算的报表制度,促进了地方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让百姓端起生态“金饭碗”,在“绿水青山”的风景中,真正看到“金山银山”的“钱景”。
 

   项磊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修改后的创建规程指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推荐与复核评估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推广,系统总结提炼典型经验,持续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