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浙江嘉兴桐乡紧扣国家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试点契机,创新打造“企业主动守法、政府精准监管、社会共同参与”证后执法监管模式,不仅破解了基层环保“人少事多、多头检查”的困境,更推动环境治理从“政企分治”走向“协同共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鲜活典范。
从“纸质台账”到“一链智管”的监管升级
走进桐乡某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制样间,工作人员正用专用手机扫描煤样瓶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这份煤样的采样时间、制样过程、分析数据和质控标准。“以前采样数据记在本子上,查起来像翻天书,现在全流程数字化,动动手指就能追溯。”企业环保负责人的感慨,体现的是桐乡排污监管的数字化变革。
针对传统煤样监管中“手动记录繁琐、流程追溯难”的痛点,桐乡创新推出“煤样一链管”数字化平台,将煤样采样、制样、分析、存样全流程纳入智能监管。每天清晨,采样人员在入炉煤自动采样点通过专用手机录入信息,取样过程由固定摄像头与执法仪双重记录。制样时,煤样经粉碎、筛选后分成两份,一份密封留样、一份化验分析,二维码全程绑定数据。每月,样本还会寄往第三方机构核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这套“数字账本”不仅让企业管理更高效,更让环保监管有了“千里眼”。公司的排污口监测数据实时接入监管平台,若数据异常,企业负责人会立即收到短信预警。通过平台,企业还能精准核算碳排放配额,若月度排放超标可及时调控,年度配额盈余更能参与碳交易。目前,该平台已服务嘉兴全市27家燃煤发电企业,记录监管数据89.7万余条,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智慧管家”。
数字化的触角不止于煤样监管。在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的监控大屏上,1万余家排污企业的水、气、噪声等数据实时跳动。这套历经3次迭代的证后执法监管系统,构建起“自动分析—精准预警—线上交办—移动执法—问题整改”的闭环机制,让33名执法人员轻松监管10250家固定污染源。
从“多头检查”到“精准滴灌”的执法革新
“过去,一年到头环保检查没断过,现在除非有预警,基本见不到执法人员,我们能专心搞生产了。”桐乡某纺织企业负责人的感受,源于当地推行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在桐乡,企业环保信用不再是“模糊印象”,而是由62项动态指标构成的“清晰画像”。
依托该套分类体系,对信用优、风险低的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原则上不开展现场检查;对风险高的企业,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和“综合查一次”精准执法。数据显示,改革以来桐乡重点企业非现场检查比例提升至50%,入企检查次数年均下降50%,并推动5万余个环保问题在线整改,实现“执法效能提升”与“企业负担减轻”的双赢。
监管的温度更体现在“执法+帮扶”的组合拳中。生态环境部门不仅通过系统向企业推送1222条普法信息,组织3237人次在线学习,更组建专业团队上门送技术、解难题。某化工企业因废气处理技术落后频繁超标,生态环境部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帮助其升级处理设备,不仅实现稳定达标,还降低了30%的治污成本。
“不是一罚了之,而是帮我们找路子,这才是真正地为企服务。”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政企关系的深刻转变。
这种转变带来显著成效:2024年桐乡环境违法案件较改革前减少61%,企业通过碳配额交易获得额外收益的案例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减排”。
桐乡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好的监管不是‘猫捉老鼠’,而是通过精准施策,让守法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
从“政企分治”到“社会协同”的治理升级
上个月,桐乡市区的一处公园内,生态环境公益分队正在开展“环保开放日”活动,志愿者们通过VR设备向市民展示企业排污监测数据。这样的场景,一年在桐乡要上演100余场。从“政府独舞”到“众人合唱”,桐乡正构建环境治理的多元共治格局。
公众参与的渠道更趋畅通。桐乡对重点企业实行环保状况“亮码公示”,市民、“两代表一委员”扫码即可查看企业排污数据、投诉建议,这种“透明监督”让环境信访量下降30%。2024年,桐乡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7%,PM2.5浓度降至27μg/m3,13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跃升至全省第27位,七年提升幅度全省第一。
从数字化监管,到分级分类的精准执法,再到多元参与的共治模式,桐乡以制度创新破解了环保监管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其“124”制度体系(1部实施办法、2项技术指南、4项创新制度)已被纳入生态环境部改革参考案例。
从“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桐乡模式证明环境治理不是“单选题”,而是通过数字化赋能、精细化管理、社会化协同,既能守住生态红线,又能激发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