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区获评“国际湿地城市”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8-04 10:56:40 浏览()次

近日,在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上海市崇明区成功获评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这是继2024年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后,崇明在生态保护领域获得的又一国际性认可,标志着“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迈上新台阶。

image.png 

图片来源:“上海崇明”微信公众号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由《湿地公约》组织发起,旨在推动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崇明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和系统性的保护实践脱颖而出。数据显示,崇明区湿地总面积约27.8万公顷,湿地率达68.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以上。区域内拥有16173条河道、26523处小微水体,以及环岛分布的滩涂湿地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湿地。

2023年7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向国家林草局推荐崇明申报国际湿地城市。作为认证的核心条件,崇明区坐拥两处国际重要湿地——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另有西沙国家湿地公园、东风西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7处市级重要湿地。通过实施互花米草治理、栖息地修复等工程,全区湿地保护面积达16.88万公顷,湿地保护率(湿地保护面积占湿地面积)60.73%。“在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过程中,崇明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断提高崇明作为‘上海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的贡献度。”崇明区绿容局副局长蔡建新说。

image.png 

图片来源:“上海崇明”微信公众号

据介绍,10余年来,崇明区累计投入40多亿元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稳定保持在12种以上,鸟类多达380多种,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等珍稀物种,每年超百万只水鸟在东滩栖息过境。

获评“国际湿地城市”不仅是一张生态名片,更为崇明区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提供了新契机。近年来,崇明区通过“湿地+旅游”“湿地+农业”模式,不断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社会效益延伸。

依托西沙国家湿地公园等优质资源,2024年崇明A级景区接待游客突破589万人次,生态旅游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同时,崇明区整合大米、清水蟹等湿地农产品,打造“优农三兄弟”区域公用品牌,绿色农业产值持续攀升。此外,崇明区正积极探索湿地碳汇交易路径,计划通过建立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本底调查等,为全国湿地生态价值转化提供示范。未来,崇明区将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精准培育、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编辑: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