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描绘生态文化建设“实施路线”,打造10个精品阵地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23 11:54:42 浏览()次

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共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更为重庆生态文化建设描绘了清晰的“实施路线”。

《方案》明确到2027年,重庆市将形成2个标志性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打造10个精品生态文化阵地,产出3个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推出2条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到2030年,形成一批标志性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打造一批多样化生态文化阵地,产出一批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推出一批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到2035年,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和传播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更加有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方案》聚焦理论研究、阵地打造、文艺创作、文旅融合四大维度提出了16项具体举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理论研究方面,重庆将筑牢生态理论根基,通过发布生态文化蓝皮书、建好生态文明传播研究中心等方式,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心入脑。

事实上,重庆市早已开启了这样的探索。记者了解到,作为重庆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肺叶”——缙云山保护区,在自然教育领域就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其启动自然教育人才培养“种子计划”,推动中美自然保护区公众教育合作自然教育课程落地试课,并参加了一系列国内外相关培训。这不仅为自然教育培养了人才,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生态文化理论,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和理论基础。

“生态文化阵地打造是此次方案的重点之一。”该负责人表示,重庆将建设多种类型的阵地,拓展生态文化体验空间。如上所述的缙云山保护区在这方面成就斐然,建成了“1+3+5”自然教育基地体系,即1个自然教育中心(缙云山自然教育中心)、3条自然小径(印象缙云森林体验小径、奥秘缙云自然观察小径、珍稀植物小径)、5个自然教育站点(缙云社区小微湿地、缙云保护站科研监测、石华寺古树群落、珍稀植物园、青龙寨极小种群)。这些阵地为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平台,让市民能够近距离感受自然生态之美,是重庆生态文化阵地建设的生动范例。

此外,巴南区红炉村则是将废弃矿坑变身生态文化阵地的典型。曾经因粗放开采而生态不堪重负的矿坑,经过矿坑回填、表土覆盖、植物栽种等生态修复,还种植了油菜花,如今成为油菜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也成为市民感受生态文化的新场所。

在创作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方面,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中国环境报社、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2025年美丽长江生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数字传媒学院50余名师生走进重庆市城口县北屏镇,将专业教学深度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以艺术创作、新媒体传播等多元形式,通过另一种方式践行着生态文艺创作理念。师生团队在北屏镇斑驳的闲置墙面上,化身“生态画师”,以天然矿物颜料为墨,以墙面为纸,精心绘制出一幅幅“生态乡村”主题墙绘。他们还将当地珍稀动植物元素巧妙融入其中,生动展现了北屏镇生物多样性之美。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墙绘作品,不仅为乡村生态环境披上“新衣”,更成为村民与游客了解生态保护成果的直观窗口,生动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同创作了一部现实版的生态文艺作品,让“两山”理念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轨道穿楼”“洪崖吊脚楼”,各种具有重庆特色的景点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方案》也明确,将推出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重庆将依托长江、嘉陵江等生态旅游碧道和山城步道,培育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忠县皇华岛便是生态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这里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江心小岛,经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不仅优化了自然资源要素,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还挖掘了南宋军事及生产生活设施遗址等人文景观,打造了自然人文旅游综合体。

自2023年10月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成为生态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石柱县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如此,作为长江支流龙河源头,曾面临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威胁,经过生态修复后,实现了生态岸线建成率100%、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等目标,还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围绕湿地公园,艺术写生基地、特色民宿等业态蓬勃生长,成为乡村振兴“金名片”,是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范。

《方案》还强调,要在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保障,开展生态文化建设试点和成效评估,征集生态文化建设典型案例,形成生态文化建设样板,引领和带动各地生态文化发展。

编辑:董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