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是我国西部至关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省张掖市作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的核心区和主战场,肩负着守护这座“绿色长城”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张掖市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历史性蝶变。
勇担重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铁腕整治,打好问题清零攻坚战。张掖市将祁连山生态整治作为系统工程,以最坚决的行动推动整改整治。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关停退出117项探采矿项目并全面恢复生态。规范整治36项水利水电项目,关停8座水电站;分类整治11项旅游设施和15个基础设施项目。提前完成草原减畜任务,实现草畜平衡。“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224.71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992.9万亩,退耕还林4.17万亩,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87.2万亩,林木覆盖率、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分别达25%、50.98%,湿地保有量100%。
系统施策,构建长效保护新格局。建成“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天地一体立体化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网上管”的全域全链条精细化监管。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考核办法等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离任审计和损害责任追究。探索价值转化新路,依托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建成西部碳汇交易平台,开展林业碳汇和草原碳汇交易。形成“资源核查—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反哺产业、生态”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
绿色转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生态农业筑基。优化布局黑河沿岸农业、沿山冷凉农业、戈壁设施农业三大板块,打造现代种业、绿色蔬菜、肉牛、奶业、戈壁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四基地一体系”(风电、光伏、抽蓄、装备制造基地+千亿产业体系)。盘道山、皇城抽蓄电站率先开工。探索新能源电价收益反哺地方经济新模式。聚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积极申报七彩丹霞世界双遗产,推进平山湖大峡谷、马蹄生态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彩虹张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面向未来,持续守护生态安全屏障
为持续擦亮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改整治的“教科书”“博物馆”品牌,实现从“本科生”向“研究生”版升级的目标,张掖市将立足功能定位,突出做好“夯实绿色根基、守好绿色底线、厚植绿色优势”三篇绿色文章。
一是巩固生态屏障新高度。坚决扛牢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政治责任,强化常态化监管与精准化考核,持续巩固提升生态修复成果。严把生态准入关,构建科学精准、无缝覆盖的智慧监管体系。
二是拓展全域治理新深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整体推进保护修复建设,聚焦草原修复、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关键领域,统筹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
三是打造森林城市新典范。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扩面提质,持续扩大城市森林覆盖率,构建以林木为主体、多要素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打造“林城相融”的现代城市样板。
四是健全共治共享新机制。健全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社区共管”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黑河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规范引导居民通过生态管护、特许经营、生态旅游等多元路径深度参与保护管理,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五是开辟绿色发展新境界。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推动重点生态型产业化项目,构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从夯实基础、科学核算评估、明确激励约束入手,加速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系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