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丨黄成:“每个数据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08 11:40:20 浏览()次

“我的科研准则是每个数据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黄成说。刚刚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他,充分展示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的执着精神。

专注科研,“十年磨一剑”的研究者

自2005年加入生态环境保护队伍以来,黄成一直从事大气污染成因来源分析与科学防治研究工作。

“2010年—2013年,雾霾问题成为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如何找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来源,找到改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我当时压力很大。”黄成回忆道。

作为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科技支撑工作的技术骨干,黄成主动请战,于2013年—2017年参与建设大气环境高分辨率在线观测和动态排放清单体系。

为此,他和团队奔赴长三角地区各重点城市,先后完成三轮大气复合污染强化观测实验,开展石化、化工、涂装等重点源排放特征实测百余次,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构建起区域大气污染源本地化排放数据库,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奠定了基础。

“十四五”以来,长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进入攻坚期,黄成又带领团队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及协同降碳研究方向,先后开发了超高分辨率在线观测、近实时动态排放表征、动态来源解析与快速评估等多项关键技术,搭建了更加精细的有机物超高分辨率在线观测体系,构建了区域大气污染源近实时动态排放评估方法。在原来建立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基础上,将重点源在线监测、工业用电量、实时车流量、船舶AIS等污染源大数据集成起来,构建五大源类25个行业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的动态表征,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效评估。

“环境改善的现实需求就是推动我们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的最大动力。”黄成说。

深耕一线,保卫蓝天的实干家

多年来,黄成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敏锐洞察力和探索精神。“科研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他说。

从2013年开始,黄成和团队一起,对上海市典型行业的VOCs源谱特征进行实测排摸,建立了精细化的VOCs活性组分清单,支撑上海市VOCs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2020年,面向上海超大城市移动源精细化管理的迫切需求,针对重型柴油车污染治理,黄成和团队搭建了重型柴油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建立了“车—油—路—企”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对重点车队、重点加油点、重点道路、重点企业等关键领域的精准监管。

除了聚焦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以来,黄成和团队连续多年驻扎山东省德州市,深度参与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建立起了科研与管理紧密融合的大气污染防治“德州模式”。

在德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成和团队帮助当地提升大气超级站观测能力,建立重污染天气会商机制。团队提出的针对移动源、扬尘源、工业VOCs、散煤等领域的治理方案,也都得到了落地转化应用,助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3年11月,黄成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调动至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与污染源管理工作,支撑开展上海市大气环境现代化监测体系的布局和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智能监测溯源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更加精细、智能、高效的大气污染实时监测预警业务化体系。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是我们环境科技工作者始终不变的责任和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黄成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