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山”创建结硕果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01 13:04:09 浏览()次

“延庆是个好地方,不仅是北京首个入选的‘两山’基地,还获得了北京市首个‘中国天然氧吧’称号,一大批氢能、风能、太阳能等绿色动能产业集群在这里安家落户……”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北京生态文化周“环保观察团绿游记”活动中,由环保人士、志愿者、社会公众组成的环保观察团,实地探访了北京“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延庆区和密云区,现场体验和感受了北京绿色生态魅力和高质量发展成果。

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先后有延庆、门头沟、密云、怀柔、平谷、丰台、昌平7个区成功创建“两山”基地。

从1到7:7朵金花环京城

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在全国启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评选工作之后,延庆于第二年成为北京首个入选该称号的区。

在创建工作方面,延庆秉承“点绿成金”,坚持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成功举办世园盛会,加快聚集创新资源要素,确定现代园艺、冰雪体育、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无人机四大重点培育科创产业,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打造长城、世园、冬奥3张“文旅+”金名片,成为区域发展重要引擎。发起成立了北京首个民宿联盟,建成北方地区首个民宿集群“合宿·延庆姚官岭”,冬奥人家、世园人家、长城人家、山水人家四大品牌精品民宿全域布局,入选首批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

继延庆之后,门头沟、密云、怀柔、平谷、丰台、昌平等7个区先后获评“两山”基地。从生态涵养区到核心城区,从北到南,从西到东,7个“两山”基地如7朵金花环绕在京华大地上。放眼望去,碧水蓝天,层林尽染,披金戴银。

“两山”基地创建以来,北京门头沟区从“煤城”转变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字视听”专精特新产业聚集地;密云区以水生金,打造“蜜蜂大世界”生态文化产业园、极星现代农业产业园、古北水镇文旅新地标,实现“保水富民”;怀柔区在绿水青山间开启“科技创新+会议休闲+影视文化”三驾马车,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平谷区“生态桥”治理工程变废为宝,以桃为龙头,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丰台区“绿城九法”成功实现“两山”基地创建由生态涵养区向中心城区跨越,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提供了绿色样本;昌平区举办“世界草莓大会”,发展智能农业,打造“数字菜田”,成为都市现代休闲农业典型范本。

从7到17:满城尽带“两山”+

在“两山”理念推动下,北京充分发挥7个“两山”基地的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16个辖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全域创建和成果巩固工作。

20年来,北京“两山”理念践行硕果累累。全市先后有9个区获得14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称号。

现如今,北京蓝天常在,空气常新。多年来全市坚持“一微克行动”,以绣花功夫深入治理大气污染问题,2024年,优良天290天,创历年最多。与2013年相比,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65.9%。

现如今,北京水清岸绿,碧水长流。多年来全市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2024年,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与2013年相比,优良水质河长占比增加近四成。密云水库、雁栖湖、清河荣获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现如今,北京沃土生金,生机勃勃。多年来全市坚持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三地”齐抓共管。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原东方化工厂、首钢老工业园区等一批地块经生态修复后,由“工业伤疤”成为“城市绿肺”或奥运场地。

不仅如此,“两山”践行成果还更多地体现在北京绿色发展、万物共生等方面。

能源更清洁。北京率先推行“煤改电”“煤改气”,煤炭消费总量由2012年的2300万吨下降到2024年的5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占比达99%。

产业更优化。全市绿色企业达763家、占比18.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分别达30.0%、25.1%,第三产业比重稳定达80%以上。

交通更低碳。累计淘汰老旧车300多万辆、推广新能源车突破100万辆,新能源及国五以上汽车占比超过80%、车型结构全国最优,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5.6%。

建筑更节能。出台《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节能建筑占全部既有民用建筑总量超过80%,居全国之首。

规划更科学。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7.5%,生态涵养区面积超过市域面积的2/3,成为首都“后花园”“大氧吧”。

协同更紧密。“两山”成为京津冀携手共治的关键纽带,三地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合力打造鸟类迁徙生命通道与绿色屏障,京津冀鸟类品种占全国总数的约40%。

发展更绿色。在绿色发展标准引领下,持续实施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金融政策,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更宜居。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4,建立5类79处自然保护地,7121种动植物在北京安家。北京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北京生态建设成果也“火”到了国际上,2024年10月,北京市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门头沟区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怀柔雁栖湖成为国际“会客厅”。在国际生态会议上,常能听到“北京经验”——比如北京首创的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核算方案,好多国家都来取经。

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与治理,到城区见缝插绿;从PM2.5“微克攻坚”,到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智慧”,北京用行动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超大城市也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绿色生活成为社会新风尚

20年间,北京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山”理念践行成果丰硕,这些变化与成果是如何实现的呢?采访中,众多市民给出了答案。

如果让你用一支画笔,来描绘北京的生态之美,你会用哪些颜色?

“肯定是蓝色,深蓝、浅蓝、蔚蓝、宝石蓝……我见过北京蓝天的各种变幻色彩。”身背相机的摄影爱好者这么说。

“我选绿色,现在常说‘开窗见绿、推门即景’,你看我们胡同里到处都有小花坛,家门口就是‘口袋公园’,散步健身特方便。”出门遛弯儿的大爷大妈这么说。

“金黄色的银杏叶、红色的晚霞、闪闪发光的河水、穿着黑色‘礼服’穿行在蓝天下的雨燕、雨后的七色彩虹,我眼中的北京是五颜六色的。”手拿画笔的孩子这么说。

市民们在用不同颜色表达着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也讲述着他们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故事。

“低碳生活方式是美丽环境的一部分,我出门一般都会坐地铁和公交车,10公里以内就骑自行车,出门自带水杯是‘标配’,周边和我一样的朋友其实挺多的。”

“我觉得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离不开水,尤其是干净透亮的河水。我们家就住河边,只要周末有时间,我们一家人就会一边散步、一边沿途捡拾废弃物,算是给咱北京的美丽河湖助力吧!”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青年要有担当,做志愿服务是一件很棒的事……”在6月3日举办的“美丽北京 志愿有我”宣讲活动上,通州区西集中学教师侯金菊展示了一张泛黄的生态地图——这是她带领学生守护潮白河的青春印记。她十余年持续带领学生守护家门口的潮白河并开展生态调研,用自身践行行动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我爱地球妈妈》是北京市持续开展了近30年的生态环保主题演讲比赛活动,在今年活动中,来自全市的47名中小学生选手从“古树抢救小分队”“海绵少年团”“微型紫禁城排水系统”“大运河非遗文化宣讲”等不同角度展示了“美丽中国我先行”的少年风貌和新生力量。

一缕缕绿色,一个个身影,一段段故事,在北京大街小巷铺展开来,践行绿色生活,不只今天,而是生活中的每一天。

“节能减排,从我做起……”阿龙、邵天帅、李杨薇、孙扬、蔡祥麟、春妮、聂一菁等众多北京生态环境公益大使,在今年北京市生态文化周“环保天天行”话题互动中,每天一个话题,向市民发出绿色邀约,从生活点滴做起,做美丽中国先行者。

20年来,在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北京都在全市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广大市民学习环保知识、参与志愿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文化深入人心,一串串守护绿水青山的足迹,汇聚成共建美丽北京、共享生态福祉的强大合力。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以‘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主题举办了本届文化周活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二届北京市生态文化周开幕式上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做美丽中国先行者绿色邀约。

下一步,北京在更高起点上践行“两山”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将会更加融洽,绿色交通网络将会更加畅通,花园城市的细节将会更加精致,国际生态合作的纽带将会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