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解锁中国流域治理的“密码”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5-06 08:39:04 浏览()次

流域作为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综合体,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主要地理空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流域经济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亟待构建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流域治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流域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引。

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我们以新发展理念驱动流域经济协同升级。在区域协同上,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上下游贯通、左右岸联动的流域经济共同体,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产业优化方面,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培育绿色产业集群,提升流域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我们统筹好生态与经济的辩证统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原则,都贯彻了生态优先理念。各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以生态为基,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我们激活流域文脉生态价值。传承“天人合一”生态观,深入挖掘流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推动文化与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业态,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流域文化生态经济带。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我们筑牢流域治理制度根基。以流域整体性、系统性为原则立法,确立统筹管理机制与跨区域协调规则;严格执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法治链条;鼓励公众参与,完善社会监督,保障流域治理透明性与公信力。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框架下的流域治理实践

流域治理作为流域经济学核心实践领域,历经从古代传统治水到当代智慧治水的演变。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珠江三角洲在流域治理方面各具特色、相互关联,为构建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范例。

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筑基,绿色突围”。过去长江因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受损,2016年国家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生态方面,实施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实现水质提升,鱼类物种恢复;经济层面,淘汰落后产能,如上海等城市依托科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这启示流域治理要将生态安全视为“压舱石”,将绿色转型作为“动力源”,实现发展与保护平衡。

黄河流域聚焦“节水固本,修复强基”。黄河流域长期面临“水沙失衡”与“生态脆弱”难题,中央确立“节水优先、系统治理”方针,构建“双控”体系。一方面,严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上游推进农业节水改造,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减少入黄泥沙,提高植被覆盖度。这表明黄河流域治理要以水资源为“硬杠杆”,通过“节水增效—生态修复”协同,化解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

珠江三角洲推行“链式升级,协同增效”模式。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构建“双链融合”发展范式,深化开放培育战略性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同城化、一体化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凸显区域协同效应,揭示流域经济需以产业创新为内核、区域协同为纽带提升竞争力。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框架

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整合相关理论,以求兼具解释力、指导力与预测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为流域开发强度、人口规模及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发展与保护相协调。要聚焦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对经济、人口及生态保护的支撑限度。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珠江三角洲为样本,量化分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揭示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动态关系。

产业布局理论启示我们要基于流域自然禀赋、要素条件及社会文化特征,提炼中国流域产业布局规律。我国流域经济呈现“点—轴—圈”空间结构,即以增长极为核心、交通干线为轴线、城市群为辐射带的产业分布模式。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珠三角产业升级的经验表明,“生态约束—要素配置—创新驱动”一体的产业布局能够为不同流域提供差异化、精准化发展路径。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强调以生态补偿、利益共享为纽带,构建“上中下游协同、左右岸联动”的治理体系,促进流域内均衡发展。流域内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易引发失衡。长江经济带、珠三角通过跨区域合作,探索“生态联保—产业联动—服务共享”机制,为破解发展鸿沟提供了实践样本。

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之下,应针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利益关系,通过“生态价值量化—产业梯度转移—制度创新供给”实现利益平衡。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例,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跨省流域水权交易等实践,验证“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制度的可行性,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市场化、法治化解决方案。

流域系统治理理论强调流域系统治理的重要性,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流域为单元统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通过“全要素统筹—全过程管控—全主体参与”实现动态平衡。总结长江、黄河等流域治理经验,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模式,为全球流域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构建中国特色流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施路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服务治理,在理论深耕、实践淬炼、学科交叉、范式创新方面推进。

聚焦“中国之问”,突破理论瓶颈。我国流域有“大江小流并存、生态经济博弈、上下游利益冲突”等特点,需量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阈值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绿色技术—循环产业—低碳市场”联动机制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设计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破解利益分配难题,构建适配中国国情的分析框架,突破西方理论局限。

淬炼“中国实践”,构建闭环机制。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珠三角为样本剖析治理经验,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动态迭代,将治理成效转化为理论创新,再反哺实践,形成“问题驱动—实践验证—理论升华”的闭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融合交叉学科,锻造多维工具。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流域经济学 +”交叉学科群。与生态经济学融合研发流域生态价值核算体系,与区域科学交叉建立“流域—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型,与环境法学联动制定流域立法负面清单,培育新兴领域,形成多维工具箱。

作者贺高祥系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授、文传浩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