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披绿衣,戈壁滩变成“杏”福地|沙海植绿看新疆⑤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25 08:28:03 浏览()次

“以前这儿风沙很大,现在杏树一排排,风沙也不见了踪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亚吐尔乡,村民吐尔逊·居曼轻抚着新栽的杏树苗,黝黑的脸上漾着笑意。在他身后,今年新栽种的8000多亩新树苗正在春风中舒展嫩叶。

阿克苏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阵地。这里曾是风沙肆虐的重灾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如今,在一系列防沙治沙举措的推动下,阿克苏经历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变化。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让这片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杏香漫沙海,托起致富梦

“这片3000亩的吊干杏林,盛果期亩产可达800公斤,鲜果销售收入可达16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拜城县瑞林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力伟指着远处的林区介绍。截至目前,亚吐尔吊干杏种植基地项目已完成10000亩土地平整、滴灌设备的安装及8500亩吊干杏种植任务。

吊干杏种植兼具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不仅能使裸岩地得到有效绿化,还能起到防风护沙作用,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这一项目创造30余个固定就业岗位,月薪达4000元—5000元;在季节性用工高峰期,更可提供3000人次的就业机会,显著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这片林区还吸引了鹅喉羚、野兔等野生动物回归,生态效益显著。”华凌阿克苏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魏柯说。

DJI_20250412174425_0227_D.jpg

华凌阿克苏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的苜蓿地。秦淼 摄

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创新实践,这家企业在温巴什乡配套种植了2.7万亩苜蓿,采用指针式喷灌技术,既改良了土壤,又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料,实现了循环发展。

曾经的荒漠,如今正逐渐恢复生机,成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沃土。

昔日贫瘠戈壁,变身“绿洲银行”

在拜城县的戈壁荒漠上,拜城豫信农林发展有限公投资1.0832亿元的酸枣种植项目,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风沙中扎根生长。

7800亩的种植区里,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即使在寒冬腊月,项目也未曾停工,春节期间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戈壁上忙碌,仅用不到4个月,就让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初步具备了植树条件,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我们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酸枣苗种植法。”公司董事长张浩燃捧起一株裹着定制可降解营养袋的幼苗介绍道,“这种形似花盆的营养袋,能有效保护根系,配合反季节移栽技术,即使在沙漠恶劣环境下,也能大幅提高成活率。”这种“花盆式”移栽法不仅解决了戈壁滩土壤贫瘠的问题,更让酸枣的药用成分得到保障。

ddf0cf4df98baf919b823b10e622216.jpg

拜城豫信农林发展有限公司8000亩酸枣种植项目区位图。秦淼摄

“酸枣浑身是宝,不仅药用价值高,其维生素C含量更是苹果的276倍,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还将全力打造酸枣深加工一体化产业,实现从原料种植到产品精加工的全产业链覆盖。”张浩燃算了一笔账: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带动当地就业6000人次,产值可达3500万元。

曾经贫瘠的戈壁滩,如今通过种植酸枣,摇身一变成为具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绿洲银行”。

打造光伏治沙,实现双重效益

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沙漠边缘,一眼望不到头、不断向沙漠腹地延伸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

目前,中国电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已完成光伏组件安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办理并网手续。

据介绍,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4.2亿千瓦时,可供42万人使用一年,节约能耗约13.71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8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80.4吨。项目为沙雅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精恩特纺织、国义水刺无纺布、园区集中供热等多个项目提供绿电支持,对推动沙雅县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d333ea0c7e61c54ec3b972498b806c3e_.jpg

中电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光伏板建设情况。中电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供图

“光伏治沙的核心理念在于,光伏板不仅可以作为发电设备,其铺设后还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进而稳定沙土、防止沙丘移动。此外,光伏板的遮荫效果还能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沙漠植被生长,从而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中电建(沙雅)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杜思伟说。

为应对沙漠流动带来的挑战,项目团队在光伏板下铺设了密集的草方格。“沙漠是会流动的,在风沙环境下,一旦光伏板上有沙子遮挡,发电效率就会受影响。”杜思伟介绍,今年秋季,项目团队将在光伏区周围种植1000余亩梭梭林,实现沙漠地区绿色发电和防风固沙的双重效益。

这种“蓝色屏障”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正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创新治理模式,围绕打造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特色沙产业“三个标杆”,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共赢的发展之路,形成防沙治沙“沙雅模式”,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了“阿克苏方案”。

2025年,阿克苏地区计划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21.3万。其中阻击战任务197.61万亩、光伏治沙17.95万亩。从绿色苗木到蓝色光伏,从经济林果到清洁能源,从“锁边”到“扩边”,绿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不断蔓延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