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基货轮专程停靠上海,只为加注一种新型燃料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4-15 23:38:28 浏览()次

4月10日,全球航运物流公司马士基的一艘集装箱货轮在上海洋山港加注了一次燃料。这是马士基730多艘船舶无数次加注中的一次。但又是不同寻常的一次——

上海市领导来了,丹麦驻华大使来了,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来了,还有好几辆巴士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位见证者运到了洋山港加注现场;

在这艘名为“阿斯特丽德马士基”的货轮前,喧天的锣鼓、飘飞的金色彩纸片把气氛烘托得好似新船命名一般;

为了这次燃料加注,洋山港还在两个月前专门做了一次实战演练。

一艘货轮,一次加注,几乎吸引了全世界航运界的目光。甚至不只是航运界,能源领域看到了新市场、港口看到了新需求、城市则看到了新的竞争力。

秘密就在于注入“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的燃料:绿色甲醇。这是中国首次大型绿色甲醇动力船舶同步加注。

马士基大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在上海港完成绿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中国首单。

航运业清洁转型

绿色甲醇,说它神秘,在于几年前,这还是一个几乎不存在的产品,即使是今天,知道它的人也仅限于行业内。

其实,它又极其普通,从分子式上看和化工业中常用的普通甲醇别无二致。绿色甲醇甚至不是绿色的,而是和普通甲醇一样的透明液体。

绿色甲醇之“绿”在于低碳环保,绿色甲醇之受关注也在于低碳环保。“绿色甲醇分为电制绿色甲醇和生物质绿色甲醇两种。”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副教授、上海化工化学学会“双碳”专委会成员李俊说:“前一种是通过绿电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后一种则由生物质(比如秸秆)转化而来。两种绿色甲醇合成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传统工艺至少减少70%和65%。

绿色甲醇因为低碳排放的特性受到航运业关注。全球航运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占总量的3%,可谓排放大户。为尽快使国际航运“碳达峰”,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50年实现船舶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此外,欧盟从2023年10月起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过量排放的温室气体征收惩罚性关税。

“无论是国际海事组织,欧盟还是我国政府,对推进减排要求越来越高,时间表越来越紧。因此,现在航运界已经意识到,不可能再观望等待,而是必须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真虹说。

这意味着航运业需要寻找新的燃料替代传统的重油。低碳排放的绿色甲醇于是进入了马士基等全球航运业领军企业的视野,也就有了“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在上海洋山港的这次加注。这艘货轮是马士基18 艘大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队中的第二艘,系列船舶计划于2024年至2025年交付并投入运营。

在马士基的示范下,甲醇动力船舶数量迅速增加。挪威船级社数据显示,2023年,以甲醇为燃料的船舶订单达到138艘,甲醇首次成为年度最受欢迎的替代燃料。目前共有29艘能够使用甲醇的船舶在运营,同时还有228艘船舶在订购中,这表明未来几年以甲醇为燃料的船舶将大幅增加。

中国船舶集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创新中心副主任、船型首席专家张卓介绍,2023年成为转折点,目前马士基、达飞、中远海运、招商轮船等航运企业都有甲醇双燃料船在造。

“阿斯特丽德马士基”靠泊上海洋山深水港冠东码头。

上海港要抢先一步

其实,在这次盛大的绿色甲醇加注仪式背后,还有不少不为人知的幕后戏。其一,上海洋山港并不在“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此次航线上,“阿斯特丽德马士基”专程而来;其二,加注的绿色甲醇并非来自上海,甚至不是来自中国,而是从海外专程运送到洋山港的。

台前幕后都说明一件事:马士基特意选择了上海加注绿色甲醇,或者说,上海特意要通过马士基展现绿色甲醇加注的能力。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上海在内,也只有鹿特丹港等寥寥数个港口有船用绿色甲醇加注能力。在中国,上海更是第一个尝鲜者。

4月10日,置身洋山港,马士基北亚区首席代表彦辞(Jens Eskekund)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忆起18个月前,也是在这里,马士基与上港集团第一次商谈绿色甲醇加注事宜。18个月后的今天,在他身后,一艘加注船正在向“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加注绿色甲醇。

上海要抢这个第一,道理很简单:当集装箱货轮逐渐转向绿色甲醇为动力,哪里有加注能力,哪里就是未来更受欢迎的港口。彦辞说:“当前,鹿特丹、新加坡是公认的燃料加注中心。未来,大量绿色能源将产自中国,上海很自然要发展出庞大的加注市场,与鹿特丹、新加坡比肩。”

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说:“全球范围内,绿色甲醇加注都还处于示范阶段。所以上海一定要在绿色甲醇上发力。我们目前处于第一梯队,率先发力把全产业链打造起来,就可以在能源行业里弯道超车。”

上海抢这个第一,还有更大的野心——服务国际航运中心等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因为加注服务必然带来能源仓储需求,从而让上海成为能源集散地、交易地,而集散和交易又会带来金融需求。

“实现绿色甲醇燃料加注服务能力是上海港打造多种新能源船舶加注服务业务体系关键一环,能够更快推动上海港清洁能源加注中心的建设,更好推动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上咨集团所属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经理黄志峰说。

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柯文胜在加注仪式上演讲。

绿色甲醇的想象空间

马士基曾表示,2025年公司18艘大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全部交付后,马士基每年需要绿色甲醇75万吨。2030年,公司预计需要绿色甲醇500万吨,而2040年大概需要2000万吨。

东方证券基础化工行业的一份研究报告做过分析,假设马士基在航运业的运力占比不变,且2030、2040年绿色甲醇燃料在航运业整体的渗透进度与马士基同步,可以测算出2030、2040年全球航运业绿色甲醇需求量分别约为0.34、1.37亿吨。

不过,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种预测太乐观。毕竟绿色甲醇不是唯一选择,只是目前技术相对成熟,一旦绿氨等技术成熟,航运企业可能会有更多元的选择。

这是否意味绿色甲醇的应用前景有局限性?当然也不是。

李俊认为,绿色甲醇可以视为储绿氢的一种方式。氢能源也有很多方面关注,比如韩国汽车行业就在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氢最大的问题就是难储存、难运输,如果将绿氢转化成绿色甲醇,问题就迎刃而解。

黄志峰也指出,绿色甲醇不应只被当成新型燃料,它替换传统甲醇的想象空间也很大。“甲醇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品,基于甲醇生产的化学衍生物在各行业广泛应用。”他说,减少碳排放是全球的共识,如果打通成本传导机制,使得终端消费者认可绿色消费的理念,为绿色产品买单,绿色甲醇的应用前景就会变得更广。

当前,绿色甲醇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严重不足,全世界范围内,通过绿色认证、且大规模量产的项目极少。

欧盟最先制定了一套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不仅严格限制了绿色甲醇制取的原料来源和技术路径,而且对运输、使用全过程都有明确限制。任何环节有问题,或整体碳排放超标,产品就无法获得认证,无法作为绿色甲醇使用。

绿色甲醇制取原料中,生物质主要是秸秆、牲口粪便、园林垃圾等可再生资源,而绿氢主要来自风电、太阳能等绿电制氢。这些原料的产量是受限的,需要加大力度开发,或者花大力气去收集。这也意味着,生产的成本不会低。

“目前绿色甲醇的价格是传统甲醇的两倍。必须升级技术、走规模化道路,才能降低成本,做大市场。”李俊说。

好消息是,国内外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布局绿色甲醇项目。在中国,多位投资界人士表示,2023年下半年以来,绿色甲醇投资热度明显上升。

目前中国能建、国家电投、中国化学、中广核、中国石化等大型能源央企,以及中远海运、吉利控股、招商轮船等交通领域大型企业,还有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集团等民营新能源企业都已入局。

未来,产能或许不是问题。

上海布局绿色甲醇全产业链

上海在抢第一,自然积极布局绿色甲醇全产业链。

在储存和运输端,洋山港已改造出两个1万立方米的甲醇储罐,以及一艘舱容1.6万立方米的绿色甲醇加注船。

“满足现阶段绰绰有余,但我们会进一步改造提升,提前为未来做准备。”罗文斌说。

在生产环节,今年3月30日,上海电气集团投资建设的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吉林洮南开工。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首期建设绿色甲醇产能5万吨/年,计划在2025年产出首批合格甲醇,到2027年实现25万吨产能达产。

“上海电气是国内领先的能源装备企业,由于全球都没有已投产的大规模化绿色甲醇工厂成功经验可参考,所以我们选择自己来推进工业化示范,未来也许可为国内外更多从事绿色甲醇生产的投资方提供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上海电气洮南项目绿色甲醇合成工厂负责人、上海电气绿源科技(吉林)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倪建军说。

作为先行者,上海电气已经与官方认证机构、咨询公司共同设计生产线、运输方式、以及确定合适的买家和加注手段,确保全流程每个环节满足绿色甲醇的认证要求。

此外,记者了解到,上海本地也正在下一盘大棋。据知情人士介绍,上海正在研究由上海城投、申能集团、华谊集团、上港集团形成绿色甲醇产业联盟,打通由生物沼气提纯到甲醇合成,再到运输和终端加注的全环节,实现绿色甲醇本地生产、本地供应。

在交易和认证培训方面,今年4月2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与丹麦的绿色航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后者将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全球首个“甲醇船用燃料交易平台”,为绿色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有效的工具来管理远期价格风险并促进绿色甲醇实物交易,并将在临港设立国内首个绿色甲醇培训认证中心。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航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船用甲醇燃料交易平台和绿色甲醇培训认证有助于临港新片区更好配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绿色燃料资源,构筑全球领先的绿色航运服务生态。

在制度探索上,上海海事局发布《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业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了甲醇加注技术规范、管理对象资质等要求,形成国内船用水上甲醇燃料加注作业管理制度的“上海标准”。

今天,上海具备了绿色甲醇加注能力。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上海将实现绿色甲醇的自我供应,抓住航运业能源革命的新商机。“花开了,蜜蜂自然会来。”倪建军打了个比方。

编辑:徐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