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谈:江苏化解突出问题要走好“四下基层”之路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3-21 10:13:58 浏览()次

江苏省自去年以来深入开展“治理噪声、异味污染,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专项行动。在此期间,江苏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紧盯难点、堵点,组织工作组每月深入基层最一线开展帮扶指导,做到整改措施具体化、整改目标节点化。据统计,2023年全省上下累计排查存在噪声、异味的各类场所84万余次,督促整改问题14万余起,工业生产废气、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笔者认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怎么样,关键还是要看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新时期更要深化落实“四下基层”的实践要求,融入感情、融入责任解决基层环境问题,深入研究一线工作法,以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高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加快固化“四下基层”的工作思路。“四下基层”是畅通群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关键环节。要了解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否整改彻底,不能仅靠调阅资料、听取汇报,更要走出“文山会海”和机关大院,深入老百姓的房前屋后,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了解实际困难和诉求。面对一些复杂棘手问题,寻找破解的方法不能仅停留在纸面和会议上,而是要沉入一线挖根源、找症结,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商讨,才能打破陈规、拓宽思路,找到最优方案。从推动问题解决的效果来看,领导干部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多开展调研、接访和现场办公,更有利于精准判断、科学决策,兼顾各方权益。

解决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还要不断创新“四下基层”的载体和方法,建立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模式路径。比如,在治污攻坚的政策宣传工作方面,更多采用当地“拔钉子”“解难题”的工作素材,制作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微电影、短视频,提高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参与度。在调查研究方面,坚持“听真话、摸实情”的思路,多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形式,直面污染现场,第一时间掌握真实情况。在环境信访的处置上,发挥数据赋能优势,用好“厅长我留言”“局长信箱”等平台,更快捷、更广泛地集纳社情民意,畅通群众表达渠道,定期对重点来信、突出问题专题调度、逐一研判,专项推动落实。在推动施工噪声、餐饮油烟等矛盾突出问题的整改过程中,用好“现场办公”“圆桌会议”“村头板凳”等工作法,强化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精准发力推动问题化解。

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善闭环管理机制,使“四下基层”的工作做法成为一项制度化、规范化工作。要注重常态长效,坚持问题导向,采用领导干部“包案”形式,细化“四下基层”的清单、流程、目标,通过一线走访,明确问题化解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解决路径、办理时限,真正“奔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要注重督查回访,环境问题解决得怎么样,要看群众的实际感受,要专人定期回访,深入了解问题解决情况、取得成效情况等,结合整改目标,进一步梳理现状、查摆不足,提出持续优化改进工作的措施,避免出现“死灰复燃”“表面整改”等现象。要注重考核问效,探索把“四下基层”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评价,包括走访问题数量、问题解决质效、群众满意度等,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生态环保为民理念,激发参与“四下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