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基础研究,如何说服公众生态赶海?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6-26 00:05:27 浏览()次

“有没有搞错,游客的那仨瓜俩枣能对生态造成什么影响?”

“你能拿出论证赶海和破坏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的文献吗?没有科学论证,只是说说,就是在造谣。”

不久前,环保组织无境深蓝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被读者留言质疑。起因是其发布了一篇文章,关注“毁灭式赶海”,指出游客在海南省某地用大量食盐诱捕蛏子、挖掉海草等行为,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可能是导致小螃蟹、小海螺资源减少的原因。

无境深蓝项目官员余思琪坦言:“网友的这些质疑正好点出了当下生态友好型赶海倡导的难点:由于缺乏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论述休闲赶海对潮间带生态的影响,面对大众合理的休闲娱乐需求,我们难以提出适合所有海滩、具体到物种、尺寸、数量的操作性指引。”

相关基础研究少,学界能否回应业界期待?

事实上,公众的休闲赶海,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

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理事长周志琴曾表示,科学的赶海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修复效果,有节制地拾取海获能促进海洋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及孕育有积极作用。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也认为,在海洋资源匮乏的海域或滩涂,要尽量减少休闲赶海,避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但在海洋资源丰富的海域适当开展休闲赶海,则能促进生物演替。例如,一些近岸水域因氮磷含量较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生物过度生长繁殖,容易造成生物链失衡。而公众的适当捡拾恰恰能起到促进生态系统再平衡的作用。

然而,我国沿海各地的近岸环境千变万化,很难有通用标准来衡量休闲赶海究竟利大还是弊大。“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环境状况和生物结构,具体分析当地是否适合赶海、多大规模的公众休闲赶海是环境友好且可持续的。”王亚民说。

但这也正是困扰余思琪和同事们的难点——缺乏基础研究支撑。

国内有关生态赶海的研究很少。王亚民表示,海洋研究极耗人力物力,我国海洋研究起步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差距。因此,当下学界有限的科研资源会优先投入研究价值更高、问题更紧迫的领域中,如海洋与应对气候变化、赤潮等议题。“相比之下,局地滩涂调查由于适用范围有限且颇费人力,当前还不是学界研究重点。”

困境之下,保护组织如何开展科普宣传?

“国内休闲赶海的走红和一桩桩由此引发的生态乱象让我们认识到,科普宣传必须抓紧跟上。”余思琪说。

然而,缺乏基础研究,科普宣传如何开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余思琪和同事们梳理欧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后发现,它们不仅对休闲渔业的禁止赶海区域、物种最小可捕捞尺寸、物种最多可捕捞数量、捕捞工具和方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还在便民科普与倡导上各出奇招。例如,一些App被设计用于提供捕捞限制信息;一些国家或地区向游客发放宣传手册,详述捕捞限制并对物种识别进行科普;还有的国家设立相关部门并提供咨询服务,公众可发送免费短信进行咨询。

这启发了余思琪和同事们。他们聚焦保护区,呼吁并指导公众赶海时避开保护区。

以海南临高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由于保护区内潮间带生物较多,不少网友将其视作“赶海天花板”,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临高”和“白蝶贝”,前10条帖子中,有8条都将这里推荐为宝藏赶海地。

“我们发现,许多人对保护区比较陌生,加上大部分保护区并没有明显的实体边界,游人大多是因为不了解相关法规或管理范围而误入保护区内赶海。”余思琪说。

对此,无境深蓝团队积极宣传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并搜集梳理信息,绘制了《社交平台常见保护区赶海点图集》,提醒公众避开赶海“雷区”。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则聚焦物种识别科普,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渔民合作社开展合作,共创《潭门常见40种贝类》科普折页。折页一面写有40种贝类的信息,并将它们分成“能吃还有用的贝类”“保护的贝类,不能抓也不能吃”“不能吃就别抓的贝类”3种类型;另一面内容包括潭门贝类分布地图、“渔民推荐贝类美食榜”和“文明赶海行动呼吁”等。机构希望,将潭门渔民的传统智慧与贝类科学知识相结合,打造既有科学性又有本土性的科普旅游产品,服务于渔民合作社计划开展的贝类赶海体验活动。